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楷书笔画写法图解步骤,以及粉笔楷书65个基本笔画动态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柳体楷书27种基本笔画写法
1、在笔锋触纸后,先向右上方运笔,以写出图2中的之一条边缘线。这一步骤要注意用笔的强度不宜过大,线的长度不可过长。
2、然后向右下方按笔。这一步骤,一是形成了那个“尖点”,二是形成了第二条边缘线。按笔时,要注意到外侧所形成的边缘线与之一条线的夹角、第二条线的长度。
3、这时调整笔锋,约调整到写一线的左端点,以中锋按笔,先向右下稍行笔,然后过渡到书写竖画。在此过程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从笔先向右下稍行到开始书写竖画,笔画的左侧边缘上端要与一线相接,并以弧线过渡到竖画的左侧直线;二是按笔的强度,以笔画的右侧边缘到达二线的右端点为好。有时或稍许不足,使竖画右侧边缘线的最上端稍有突出部分。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二、楷书笔画怎么写
楷书由点画开始,基本点画包括:横、竖、撇、捺、钩、点六种。
1、横: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笔杆左倾。
(1)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之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2)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之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 *** 与露锋起笔横相同。熟练以后,藏锋起笔,有时可以处理成“意藏”,即笔锋在落纸同时较快速度的有欲左先右回旋笔锋之意。
点-折-点-撇-点笔顺有什么好计较的,字写好了是大事,很多古体的楷书就是依靠不同的笔顺才写出劲道来
这个不是看文字能明白的,你可以搜一下“田蕴章书法 *** ”,针对初学者的,很详细。
老先生在电视上做过好多讲座,就他的 *** 最火,虽然我没怎么看过,呵呵。
如果你喜欢欧,相信会喜欢的。我个人比较喜欢柳。
颜体楷书书法书写规则是什么基本笔画该怎么写
颜体楷书书法书写规则是,法度严谨,楷则井然。结字方正,向背有序,撑足园满。用笔使锋,藏锋入笔,中锋行笔。笔力雄键,力秃纸背,入木三分。
基本笔画写法很多,简单说几句。以多宝塔为例:
点如坠石。 *** 的点多为方笔,其大小、粗细,斜正富于变化。如唐、京字的点。顶点多作半蚁型,如密、宝字的点。相背点左园右方,方园互见,如其、与字的点。三点水,之一点回锋收笔,第二、三点萦带,三点连成一线,或直或斜,狐度不大。
画如厦云。横画长横狐度较大,俩端粗,中间细,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业、果字。竖画首端方正,一般不长。如中、生字。悬针的末端稍偏向左方。如车,邪字。撇捺一般加长撇的长度,且撇高捺低,如天、夫字。
钩类,左钩较长但仍显敦厚。如木、于字。竖钩作直向上方和锋挑出。如也,犯字。
戈如发娄,直钩多向上方挑出,如盯,武字。中锋行笔。
还有很多,靠书写者自己去琢磨。
楷书由点画开始,基本点画包括:横、竖、撇、捺、钩、点六种。
如何写好硬笔楷书?更好提供各种笔画的写法
写一手好字,可让你受益终生。中国人写不好汉字的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而且,因写不好字严重影响升学成绩的 *** 令其家长担忧。在工作岗位上因写不好字给自己带来苦闷和烦恼。还有些人这样想,现在都用电脑打字,还需用手写吗?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那么怎样写一手好字,笔者对此谈一点感受,仅供参考。
一、写好字首先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
1、基本笔画的训练。汉字***有八种基本笔画组成,这八种基本笔画在汉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万丈高楼的每一块优秀的基石。“基不优则造大祸也”!写每一种基本笔画都有正确的书写 *** 。包括怎样起笔,行笔,落笔,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请勿写每一种基本笔画的运笔、速度、力量都是雷同的。
2、偏旁部首的强化。我听到很多同学教师都这样说:我只因写不好字,是因为字中的部首写不好,就连自己看了也不顺眼,但又找不到正确的书写 *** ,而令我犯愁。不错,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建议:首先要想写好部首,必须知道每个部首的笔顺和笔画(也就是说这个部首从先到后的运笔顺序及其它有几画组成的)其次,要注意每个部首的书写 *** 或者叫模式。基本偏旁部首有88种,但绝大多数的部首不论运用在哪个汉字中,书写的 *** 或模式是不变的。比如:写“三点水”,上面的两个点和下面得提不能写在一条垂线上,而是一种三角构图的形式,第二点要稍微偏左一些,这样才显的有神韵不呆板。如:“江、清”等带有三点水的字,都这样去些。又如:写“左耳旁和右耳旁”,要首先明白都是由三画组成的,并且之一笔要宽于、短于第二笔,最后一笔写竖(此竖写成悬针竖和垂露竖均可)。再如,写“月字旁”,里面的俩短横不能过上或过下,而且是左连右断,否则,会很难看。还有许许多多的偏旁部首的写法,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了,因为它们的含容量很大。
3、结构的组织安排(也叫结字或结体),一个字的美与丑,关键是在结构的安排上,包括结构的匀称、布白、穿 *** 和避让等。汉字中有独体字,上下、上中下结构,左右、左中右结构,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等等。不论写哪个字都要做到精心布置和安排。“意在笔先”吗?比如,走在大街上的一个人,脑袋特别大,身子特别小,而且一只耳朵特大,一只耳朵极少,眼睛不再一条直线上,鼻子比嘴巴大许多。你看到她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生长比例失调而显得特别难看。这和写字是一个道理。那么,有的人写完了某个字,自我感觉 *** ,那么你就应该找出 *** 的原因,是笔画的缺点,还是部首的错误,还是结构的不符,只有你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在写同一个字,把刚才的 *** 改正,你就会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二、写好字要有专业书法教师的辅导
常言道:“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走出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论学什么,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不能随便寻师,那样会把你引入误区。说实话,学习写字(书法)是一门枯燥的学科,需要静心、耐心和细心,还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再加上老师的辅导,你的写字能力和水平会逐步提高的。
在掌握了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前提下,为了使字的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就应该经过摹帖、临帖、读帖这三条必由之路,而且需要循环,反复的去做。
摹帖:是把一张薄纸覆盖到字帖上,照着字的样子反复摹写,这样可以掌握字的基本笔画,部首和结构的写法。临帖:是把字帖放到一边,照着帖上的字去临写,这样可以锻炼书写的笔势和神韵,使你的字显得苍劲大气。读帖:读帖也是将要临习的字进行琢磨,以了解字的笔画、结构、神韵等等。有的同学学习书法,往往忽......>>
练好这八种笔画,掌握八种笔画的不同变化与形态,可以说就已经在书法上入门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结体,章法上如何布局了。
楷 kǎi①法式,模范:~模。~范。~则。~式。②汉字的一种书体:~书。正~。小~。~体。楷 jiē落叶乔木,木材可制器具, *** 可榨油,树皮和叶子可制栲胶。亦称“黄连木”。详细释义古汉语含义楷 kǎi①法式;典范。《礼记·儒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②楷书,汉字字体。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 *** 如下:
①向右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⑤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不完美、不含蓄。
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元书纸的吸水 *** 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4)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书写的 *** 如下:
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折锋后中锋行笔;④向右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 *** 的“吻......>>
三、楷书的36种笔画分别是什么
楷书的36种笔画分别是长横、短横、垂露竖、悬针竖、短竖、斜撇、竖撇、短撇、斜捺、平捺、右点、左点、长点、提、竖钩、弧弯钩、戈钩、卧钩、竖弯、竖弯钩、竖提、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撇、撇提、撇点、横折弯钩、竖折、竖折折钩、横折提、横折折撇、横撇弯钩、横折折折钩、横折弯、竖折撇。
长横要写得平稳,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视的形态。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笔画较短,短粗有力。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河尖。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形态较平,如“干、反”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形态较斜,如“生、禾”等字。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