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三纲的纲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纲在古代的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纲常是什么意思
1、三纲五常一词,始见于东汉马融,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五常指人类五种恒常的本质,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
2、班固《 *** 通·三纲六纪》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注释三纲。真德秀曰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陈普曰:国家天下必君父夫先正,而后臣子妇随之而正也。
3、以家国天下之责而言,则君正而后臣正,父正而后子正,夫正而后妇正。自古及今,盖无不然。传统注释都是要求上位者作为下位者的模范,承担责任与义务。
4、而蒙元与满清儒家如吴澄释三纲曰为之纲者,为之天也。开始有单方面服从之义,乃至要求绝对服从,如曾国藩曰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5、三纲五常一语,始见于东汉马融。《论语》为政篇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何晏《论语集解》引用马融注释此句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
6、马融在此处的解读是,夏、殷、周三朝所继承、因袭的就是三纲五常;而所损益、变化的是文质三统。南朝皇侃《论语义疏》对马融此句的注疏是:此是周所因于殷,殷所因于夏之事也。三纲谓夫妇、父子、君臣也。三事为人生之纲领,故云三纲也。
7、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也,就五行而论,则木为仁、火为礼、金为义、水为智、土为信。人禀此五常而生,则备有仁、义、礼、智、信之 *** 也,人有博爱之德谓之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辨尊卑敬让之德为礼,有言不虚妄之德为信,有照了之德为智。
二、“三纲五常”中的“纲”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中的“纲”指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是为臣的绝对服从君主。
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义指合理的责任。
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 *** 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
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如果只看三纲的话,那么君臣关系理所当然的是之一位,其次才是父子和夫妇,这是就 *** *** 的安排而言的。
但如果要论日常生活的道德,那么首先排在之一的是父子关系,这个是不能动的,就连君臣关系也是类比于父子关系而成立的。
所以孟子讲五伦,先讲“父子有亲”,再讲“君臣有义”。接下来是夫妻关系,这个就不那么重要了,只是讲夫妇“有别”,即家庭内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与道德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三、三纲是什么意思
1、“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汉班固《 *** 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唐孔颖达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2、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
3、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 *** 平等的现代社会。
4、纲:“纲者,张也”(班固《 *** 通义·三纲六纪》)“用民有纪有纲,引其纪,万目皆起,引其纲,万目皆张。”(《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
5、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6、汉班固《 *** 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唐孔颖达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7、语出《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8、《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
9、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10、语出《三字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11、儒家的“三纲”其实是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的另一个总结。三纲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也即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其实也是“仁”的思想的具体化。
12、指寺院里统率大众、维持纲轨的三种职务。即上座、寺主、都维那三职。这是印度传来的职称,在拥有数十或数百住僧的大寺院中,为了方便经营寺务,乃设此三职,但并非每个寺院都有此职称。上座(体毗履,sth *** ira),指比丘众中的宿德者。
13、寺主(毗诃罗莎弭,vihara-svamin),掌管堂宇的营造及管理。(《僧史略》说上座的梵名是悉替那,寺主是摩摩帝。)都维那略称维那,梵名为羯磨陀那(kar *** -dana),也译为次第、授事、悦众;主要职务为︰按寺规指授大众日常诸事。
14、《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叙述中印度那烂陀寺的情形,文云(大正51·5c)︰"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不论其德。诸有门钥每宵封印,将付上座,更无别置寺主、维那。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
15、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犍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须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见不许以理喻之,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四、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2、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五、三纲五常纲指的是什么意思三纲五常的出处
2、三纲五常,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gāngwǔcháng,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简称纲常。
《 *** 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六、三纲五常什么意思三纲五常怎么读
1、三纲五常什么意思?三纲五常怎么读?
2、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简拼:sgwc
3、成语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4、成语出处:《**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5、成语例句: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6、三纲五常的近义词:清规戒律本义是 *** 、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须遵守的规章 *** ,现在则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不必要的规定与 *** ,有贬义
7、三从四德古代中国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
8、三纲五常的反义词:大逆不道封建时代称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大逆不道,为天下所不容
9、离经叛道背离正道;违反正统的经典道德规范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元曲选外编·贬黄州》
10、成语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11、英语翻译: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 *** 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12、读音注意:常,不能读作“cánɡ”。
13、写法注意:纲,不能写作“刚”。
七、三纲五常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五常的三纲有哪些
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意思就是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 *** 平等的现代社会。
关于三纲的纲是什么意思,纲在古代的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