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高山景行什么意思和高山景行比喻什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高山景行什么意思以及高山景行比喻什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高山景行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基本信息成语简拼: GSJX成语注音:ㄍㄠㄕㄢㄐ一ㄥˇㄒ一ㄥˊ成语繁体:高山景行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感 *** 彩:褒义成语成语英文: respect a worthy person as to look up to high mountains成语解释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出处&用法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崇高德行。成语示例: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
二、“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具体是什么意思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2、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查了几本词典,有的各取一说,有的干脆杂糅一起了,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样,郑玄朱熹都没有什么意见了,呵呵。——主要原因是司马迁将其用来放在孔夫子身上,后世的读书人看了没有不受用的,肯定要这么解释了!
3、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之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4、接下来把《诗经》原文找来学习了一遍,不知所云。又找了篇译文,看了之后,不由得大笑:还是朱熹实在,司马与郑玄都有点牵强附会了,呵呵!
5、《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6、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7、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8、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9、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11、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 *** 。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12、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 *** 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13、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14、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15、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子的意思是:“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
2、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3、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4、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5、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6、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 *** 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更高尚的人了!
7、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8、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10、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11、《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2、孔子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载世袭封国诸侯的事迹。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但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将其列入“世家”。
13、《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史记·孔子世家》写的赞,列在该篇末尾。赞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表对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而写,具有浓郁的抒情 *** 。
14、《孔子世家赞》开篇借用《诗经·车舝》里的两句诗,云: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行走。自己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对它却充满向往。——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太史公对孔子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颜回、子贡等人对孔子的看法。颜回曾经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则说:其他贤人仅如丘岭,而孔子则如日、月,世人无法逾越。夫子仿佛数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则无以发现其内部的富丽和华美。非深知孔子,不能有此种决断。
15、赞语又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对于司马迁来说,读孔子书即如面对孔子本人。读其谈坟羊、楛矢,可以见其渊博;读其意欲“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见其风雅;读其“以不义之富且贵为天边之浮云”,可以见其闲淡;读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以见其整饬赞语用一个“读”字、一个“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读”乃是投入地读,“想”乃是深情地想。尽管从时间上说,司马迁与孔子相差几百年,但从精神上说,司马迁与孔子之间却似乎没有丝毫间隔。司马迁尝云: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自孔子卒,至今又五百岁矣。司马迁似乎认定要做孔子第二。他创作《史记》五十余万言,其本意正在于继承孔子之《春秋》赞语接下来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眷眷的深情。
16、然而,生死是最最真实的问题,人 *** 殊途是最最真实的分离。孔子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悲歌,早已成为司马迁深志不忘的绝响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可其思想学说在后世却一直广为流传,从天子王侯到其他所有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司马迁给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孔子“可谓至圣矣”。
17、赞语开篇以总评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前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是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主要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之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
18、《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 *** 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 *** 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 *** 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19、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之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 *** 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 ***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
关于高山景行什么意思,高山景行比喻什么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