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素问是什么意思和素问的纲目指的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原文: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䯒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2、释文:心脉搏指有有力而坚挺、过长,表明人将患上舌头上卷、不能说话的疾病;如果患病以后心脉虚软而散,其病在经脉循行一周之后就会自行痊愈;肺脉博指有力而坚挺、过长,表明人将患上咯血的疾病;肺脉虚软而散,则表明人将患“灌汗”的疾病。到了严重的时候,就会使人很难康复;肝脉搏指有力而坚挺、过长,面色不青,表明人患的是跌伤或者击伤的疾病。由于跌伤或击伤后,血瘀于胁下,所以又会使人喘促气逆;肝脉虚软而散,面色润泽,表明人将患“溢饮”的疾病。“溢饮”,是由于口渴之下暴饮多饮、以致水液很容易地注入皮肉之间与肠胃之外的缘故造成的;胃脉搏指有力而坚挺、过长,面色发红,表明人将患股骨疼痛、犹如骨折的疾病;胃脉虚软而散,则表明人将患上“食痹”的疾病;脾脉搏指有力而坚挺、过长,面色发黄,表明人将患阳气虚少的疾病;脾脉虚软而散,面色无光,表明人将患小腿近膝之处浮肿的疾病,其肿就像水肿一样;肾脉搏指有力而坚挺过长,面色发黄发红,表明人将患腰痛如折的疾病;肾脉虚软而散,则表明人将患精血虚少的疾病。到了严重的时候,就会使人很难康复。
二、"素问"和"灵枢"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关系【追赏】
1、《素问》和《灵枢》是古代的两部重要医学著作。它们分别 *** 了先秦时期的医学思想和材料,也融合了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这些篇章的写作年代不尽相同,经过长期的积累,最终由一人或几人整理汇编而成。
2、历史上,《素问》和《灵枢》是否为《黄帝内经》的原貌,一直存在争议。晋代皇甫谧首次将《素问》九卷与《九卷》(后称《针经》、《灵枢》)合编,使其卷数与《黄帝内经》18卷相等,从而误认为这就是《黄帝内经》。然而,这种看法并没有确凿的史料支持。
3、赵明山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他认为,《素问》和《灵枢》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古医经的思想和材料,并可能包含了扁鹊学派等不同医学流派的内容。通过对比医经与经方的篇数,赵教授指出,《素问》和《灵枢》的含量远超过18卷本的《黄帝内经》,整理修订者可能把包括扁鹊学派在内的其他医学内容编入其中。
4、廖育群和刘澄中等 *** 对《黄帝内经》的流传和完整 *** 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经方等医籍大部分已经散佚,而《黄帝内经》能够流传至今的可能 *** 极小。
5、综上所述,《素问》和《灵枢》作为战国秦汉时代医学的集大成者,是对历代医学成就的全面总结。它们是我国最早的两部传世医学经典,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恢复它们的历史地位,不仅不会损害《黄帝内经》的形象与名誉,反而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
三、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白话文
1、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2、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 *** ,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3、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4、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 *** ,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5、黄帝 *** :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6、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票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 *** ,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
7、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 *** 的缘故。此外, *** 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
8、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四、飧泄怎么读什么意思
飧泄读sūn xiè,意思是 *** 泄泻清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冬不按_,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飧总笔画:12笔。1.ノ(撇)、2. _(横撇/横钩)、3.丶(点)、4.ノ(撇)、5.㇏(捺)、6.丶(点)、7. *** ;(横折)、8.一(横)、9.一(横)、10.し(竖提)、11.ノ(撇)、12.㇏(捺)。
泄总笔画:8笔。1.丶(点)、2.丶(点)、3.㇀(提)、4.一(横)、5.丨(竖)、6.丨(竖)、7.一(横)、8. _(竖折/竖弯)。
五、素问什么意思
1、素问,一般指《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章。
2、《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是其中理论 *** 较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的篇章。它主要探讨 *** 的生理、病理机制,阐述 *** 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素问》中包含了大量的养生、保健、诊断及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其内容广泛涉及 *** 生理、病理结构及其变化,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同时涉及经络穴位等中医基本理论。在现代,学习《素问》对于理解中医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4、素问作为中医经典的一部分,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后世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现代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学习素问有助于理解中医对 *** 健康和疾病治疗的独特观点和 *** ,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医 *** 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5、总的来说,《素问》是《黄帝内经》中理论 *** 较强的一部分,主要探讨 *** 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宝贵遗产,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六、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出处:战国至秦汉·佚名《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译文: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以上涉及 ***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关于素问是什么意思和素问的纲目指的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