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乐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孔颜之乐

牵着乌龟去散步 意思 14

大家好,孔颜乐处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什么是孔颜之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孔颜乐处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是孔颜之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何谓孔颜乐处
  2. 孔颜乐处的乐在何处
  3. 儒家称人生的更高境界为“孔颜乐处”,为什么
  4. 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什么意思
  5. 后世所说的 孔颜之乐 是指什么

一、何谓孔颜乐处

1、很多谢francis的回答.现今功利挂帅的社会

2、巳很难想及人生意义的问题.说回孔颜乐处之乐

3、是否体会到人与天地之相往来.宇宙便是吾心

4、吾心便是宇宙.这种张自我大而化之

5、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命题。他们要寻找孔子颜回之乐。所乐何事?而较先提出的是周濂溪。《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第十一》)对之一条,孔子的本意乃是赞赏颜回不为困境所迫,保持自己的高洁的 *** 守品质。第二条的意思也是说,和不义而得的富贵相比,贫困而有节 *** 的生活自有其乐趣。这正是所谓“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的生活态度。第三条的本意不大容易明确,但没有道德教条的意味应当是肯定的。可知在孔子时代,“乐”仅仅是就事论事。程颐说:“须知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玩理以养心,如此。盖人有小称意事,犹喜悦,有沦肌浃体,如春和意思,何况义理。朱子也认为:“若夫圣贤存养之熟, *** 顿消,天理方行,其心淡然虚明,若明镜止水。然则我之与万物,自然相照映,所以能见其有春意。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真乐”是他的理论和生活实践的追求。所谓真乐就是与道合一的体验。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精神的适意与安详。与此相比,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放在心上。而圣贤相传的正是这一点:“仲尼、颜子之乐,此心也;周子、程子,此心也,吾子亦此心也。得其心,乐不远矣。”节录及参考自:中国 *** 人文哲学会网页arts.cu.edu/~shp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命题的超越(中国)雍繁星(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2010-05-15 22:17:36补充: sameul_li朋友,你慨叹现今功利挂帅的社会,巳很难想及人生意义的问题。我认为许多人只是不得其门而入矣。至于说到孔颜乐处之乐,是否体会到人与天地之相往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张自我大而化之,与天地齐一这一疑问上?我会这么说,子非鱼,焉之鱼之乐。而宋明理学家中,陈白沙的确比程頣和朱熹都高明。 2010-05-15 22:19:37补充:更正–焉知鱼之乐 2010-05-15 23:06:09补充:我不是 Francis

6、不知如何 yahoo知识+给我改了名称,已 send e- *** il *** 跟进中。

二、孔颜乐处的乐在何处

1、孔颜乐处的乐在何处如下: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

2、"孔颜乐处"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

3、《论语·雍也》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 *** 颜回的赞扬,说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

4、也就是说,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 *** 的追求。因此,"孔颜乐处"是儒学关于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的命题,汉、宋以来的儒学 *** 都把它奉为更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孔颜乐处"简单来说,是指儒家知识分子那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

5、孔颜,孔子与其 *** 颜回的并称。

6、颜回,曹姓,颜氏,名回。春秋末鲁国都城人(今山东宁阳鹤山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 *** ,极富学问。《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8、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9、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三、儒家称人生的更高境界为“孔颜乐处”,为什么

1、“孔颜乐处”讲述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 *** 颜回的故事。颜回是孔子非常喜爱的 *** ,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自己 *** 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意思是说颜回这个 *** 非常贤德,粗茶淡饭,居住简陋,许多人自然“不堪其忧”,忍受不了在这样贫穷困苦的条件下生活,而颜回却能“不改其乐”,这是一种何样的精神境界!

3、在《论语》中,孔子也曾这样自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孔子说自己尽管生活上粗茶淡饭,甚至弯着自己的胳膊当枕头,但是“乐亦在其中”,他可以悠然自得,而把外在的物质富足看得很轻。当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5、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身处困境而不谄媚于人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内心真正做到安贫乐道、达观自足才是非常可贵的。

6、孔子和颜回所追求的快乐,后来引起了宋明理学家的注意。宋初理学家周敦颐将此概括为“孔颜乐处”,他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更高境界,是儒家的道德修养功夫和人生境界,周敦颐还常常教导 *** 去体悟“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因此这个命题也成为理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

7、“孔颜乐处”中“所乐”的究竟是什么?理学家程颐早年就写过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文中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儒家道德修养以追求圣人之道为更高标准,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当然,孔子和颜回的快乐并不是贫困本身,并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儒家所谓的这种快乐,乃是对于贫困生活的超越,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自足,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8、在儒家看来,快乐的根本并不是在于物质享受,而是在于人内心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样的精神追求,能够走出一种“小我”,达成一种“大我”,是一种安贫乐道的追求,是一种仁者不忧的境界,这才是“孔颜乐处”的根本内涵所在。

9、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可以看出,儒家主张“安贫乐道”的境界追求乃是一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生命理想境界。在儒家的生命哲学中,人生的成功不仅在于“事业上的成功”,更应当突出“人格上的成功”,因此,儒家的生命境界把自我内在超越的人格修养看得非常突出。

四、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什么意思

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这句话的意思是:找到孔颜所乐之处,拓开万古心胸。它强调了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即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万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境界,以达到精神上的 *** 和快乐。

五、后世所说的 孔颜之乐 是指什么

后世所说的孔颜之乐是指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

绪论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源起及研究概况,“孔颜之乐”和“乐”的几种含义,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提出的原因,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研究概况。

1、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

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 *** 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 *** 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 *** ,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 *** .

2、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 *** 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更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

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 *** 。持此观点的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

3、宋 *** 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 *** 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

这种 *** 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

4、与事功合一的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 *** 人物有张载、王渐逵等。

5、以王守仁为 *** 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 *** ”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 *** 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 *** )去做。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孔颜乐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孔颜之乐-第1张图片-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 *** 、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后来谈兼 *** 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明末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 *** ”,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亦称“道学”。

孔颜乐处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是孔颜之乐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什么 意思 乐处是 颜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