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天气预报看似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天气预报最准的软件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天气很难预测
天气预报有时却令人失望。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与困难?记者多方探访,告诉您——
“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
前些天,中国 ***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 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在机场打来的质问 *** 。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 *** 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 *** 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 *** 。
“几乎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我们都会接到这样的 *** 。有的态度非常严厉。”杨贵名对记者说。打 *** 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题却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北京几次漏报、空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 *** 气象台所处的北京,天气预报“不准”的例子就有不少。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更高气温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实际更高气 *** 前一天的预报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夜间有雨,然而,这场雨第二天早晨7点40分才开始下,导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让气象工作者尴尬的一幕,出现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那天是阴天,结果北京城区却下了小雨。很多人来到中国 *** 参观时,发现 *** 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撑着伞接待他们。
实际上,最近几年,北京还有几次漏报、空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01年12月7日的小雪、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以及2005年对麦莎台风影响的预报。这几次不太准确的预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市民做好准备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结果却落了空。
据了解,北京的天气预报水平,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
中国 *** 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搜集了不少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段子”。有人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有书卷气的嘲笑了。”宋英杰说。
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观测 *** 还做不到“疏而不漏”;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预报员水平有差异,这些都会造成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确呢?
*** 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 *** 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 *** ,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 *** 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 *** ,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 *** 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 *** ,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 *** 对中小尺度的天气 *** 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 *** 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 *** 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 *** 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 *** 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 *** 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 *** 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 *** 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 *** 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更高、更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 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 ***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 *** 、关键 *** 、转折 *** 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 *** 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 *** 、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概率预报反映不确定 *** ,更为科学;预警信息还难以在有效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专家指出,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对降水等气象要素实行的是概率预报,例如,“明天降水概率为70%”等。而在我国,北京等地曾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率预报,但由于人们不适应、不理解,概率预报不久就被取消了。
中国 *** 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总经理石永怡在国外参观天气预报节目 *** 时,看到气象专家预报说:“这一地区的雪,可能下,也可能不下。”石永怡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预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这不仅不利于防灾减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不同的天气 *** ,其可预报 *** 时效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局地强对流天气(如 *** 、冰雹、雷暴大风等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提前48小时以上报出它的具 *** 置、强度很难做到。
“ *** 、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矫梅燕说,“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也仅是十几分钟,虽然预警时间短,信息能及时传到人们手里。而我国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到用户手中,使他们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例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发布了预警,但当时很多人没有获得这个信息,导致莲花桥等地大量车辆被积水所淹。
北京“7·10”暴雨后,解决了电视 *** 播气象警报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气 *** 是收费的,气象部门希望能与通信部门特别是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天气临近预警无偿发布机制。
2010年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去年1月 *** 印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 *** 和紧迫 *** 。中国 *** 随即启动了业务技术体制 *** ,最终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技改总体方案中,天气业务的 *** 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 *** 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 *** 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 *** 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 *** ,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等。
按照中国 *** 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将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齐备先进、结构完整优化的集约化、研究型和 *** 式天气业务技术体制,形成天气业务在国家、区域、省、地、县的有序布局,天气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气业务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届时,气象部门将综合利用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和相关灾害的全天候连续监测,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大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定量预报业务,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4天降水预报达到2005年3天预报水平;台风、暴雨等灾害 *** 天气的短期预报质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5%。(刘毅)
二、现在的天气预报怎么做到那么的不准的
1、现在的天气预报怎么做到那么的不准的?天气预告所作出的各种各样预测分析,只有是一种“几率”。例如,在某一种环境温度、标准气压、环境湿度的前提下,历史上有20%的情况下下了雨, *** 便会觉得降水的几率是2%,雨天的概率不是很大,再融合别的一些数据信息,在天气预告开播时,为了能大家了解便捷,可能就要说成是阴天,但最后是否会雨天,只有看老天的心态了。
2、气象部门详细介绍,天气预告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天气预告要以大气科学基础理论为借助,以各种各样气象探测方式为基本,以标值天气预告为关键,借助气象预报工作人员的综合 *** 分辨剖析,从而产生的。权威专家与此同时强调,在天气预报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存有一些可变 *** ,不太可能每一次的气象预报结论都和具体一致。提 *** 气预报的准确度,如今仍是一个全球 *** 的问题。
3、之一,人们对大气运动原理的了解还比较有限。阴睛冷热、雨雪天气风雨,各种各样气温造成和转变,全是由空气持续健身运动导致的。因为大气运动的多元 *** ,专家还不能真正地叙述大气运动的微小构造。
4、第二,气象监测互联网还做不上“从恶如崩”。气象探测已发展壮大变成遮盖路基、空基、华耀的立体式观察 *** 软件,路面观测点、高处观测点、自动气象站、 *** 观测点、气候星构成了时时刻刻 *** 大气运动和转变的观测网。但这一互联网对小尺寸的天气 *** 会出现疏忽,如同大网站捞小鱼,非常容易遗漏。并且观察材料也许会出现偏差,比如,风频、风力观察结果是选用2min观察的均值,可能就会出现一定偏差。
5、第三,标值天气预告实体模型不可以彻底 *** 模拟空气演化。天气的变化,是地球上周边大气运动转变的效果,而大气运动转变,物理上要合乎流体动力学和热学一些基本定律,这种基本定律能用数学课的语言表达,写出数学方程。大家运用高 *** 能计算机,把天气预告难题变为数学课方程求解的难题。这种方式叫标值天气预告,这也是当代天气预报的关键。但是,现阶段一切一套实体模型都不能真正地 *** 模拟空气演化,仅仅类似,必定存有偏差。
6、第四,气象员中间的工作经验及水准会出现差别。标值方式计算出来的气象预报结论,不可以同时做为气象预报结果,气象员还需要开展表述运用,依据本地状况开展更正。比如,北京市北有燕山、西是太行山区,天气预告务必考虑到地貌危害。气象员的个人经验还在繁杂气温的预测和整体管理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为什么天气预报报告有雨,却没有下呢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 *** 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 *** ,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 *** 的难题。”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 *** ,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其次,气象观测 *** 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 *** ,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 *** 对中小尺度的天气 *** 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 *** 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 *** 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 *** 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 *** 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 *** 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 *** 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 *** 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 *** 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更高、更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 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 ***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 *** 、关键 *** 、转折 *** 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 *** 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 *** 、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