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落入下乘的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和乘机而入的机是什么意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落是什么意思
落有4个音,分别为luò lào là luō
1.掉下来,往下降:掉~。降~。~下。零~(a.叶子脱落,如“草木~~”;b.衰败,如“一片~~景象”;c.稀疏,如“枪声~~”)。脱~。~叶。~泪。~潮。~英。~日。~体。~座。陨~。~井下石(形容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雁沉鱼。叶~归根。
2.衰败:没(mò)~。破~。衰~。沦~。流~。~泊(a.潦倒失意;b.豪迈,不
拘束,均亦作“落魄(bó)”)。
3.遗留在后面:~后。~伍。~选。
4.停留,留下:~户。~荒。~笔。~款。
5.停留或居住的地方:村~。部~。院~。
6.归属,得到某种结果:~得。~空。
7.陷入不利境地:~网。~难(nàn)。
8.古代宫室建成时举行的祭礼,现泛指建筑物完工:~成。
10.屋檐上的滴水装置(俗称“檐滴水”):“矗不知其几千万~。”
12.〔~~〕a.豁达,大方,如“~~大方”;b.孤独,不苟合,如“~~寡合。”
13.篱笆:“凿井浚渠,缚~锄园。”
1.丢了,漏掉。如:丢三落四;这里落了两个字
2.忘了拿,没注意取。如:我忙着出来,把票落在家里了
3.落后。如:落下很远;落在后面
4.没有上,误。如:落了一个星期的课
1.曲艺名。北方对“莲花落”的俗称。又泛指各种曲艺杂耍 [laozi,Lotus laozi]。如:落子馆(演北方曲艺杂耍的场所)
把东西开个花账儿,落他二三两银子。——《 *** 记》
2.又如:落褒贬(落下不是);落亏欠(欠下人情债)
3.脱落;退去 [fade]。如:落后(退色)
4.错失 [fault]。如:落枕(又名失枕。因睡觉时受寒或枕枕头的姿势不合适,以致脖子疼痛,转动不便)
5.倒,倒下 [fall]。如:落炕(方言。病得不能起床)
1.——“大大落落”(dàda-luōluō):方言。形容态度大方。
“落下病根”的“落”取 lào声第4个意思
二、人落了下乘是什么意思
1、当我们听到“人落了下乘”这个说法时,通常指的是一个人陷入了困境,失去了前程,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和荣耀。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职场上,某个职业阶梯上的员工,由于某种原因在职业生涯中走入了误区、陷入了沉闷,使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消极应对工作,逐渐被职场抛弃。因此,人们常常会说:“他落了下乘”。
2、“人落了下乘”也可以用来描述生活 *** 现的不顺心的事情。例如,某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宏图大志,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之后,他可能失去了 *** ,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开始陷入迷茫,甚至放弃了追求的目标。这时,我们便会说:“他落了下乘”,即失去了掌握生活的能力。
3、然而,虽然“人落了下乘”容易令人感到沮丧和灰心丧气,但事实上,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生不是一种成功的状态,而是一个充满起伏和平衡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教育自己,在遭受挫折和困境时要坚强,不要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通过努力和奋斗一定能重新回到成功的轨道上。因此,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摒弃一切消极压抑的思想,才能在人生大道上走得更好、更远。
三、 *** 中 入空定 是什么意思
1、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的感受,一种境界当中的感受。其实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更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们修行当中,特别是修心密的人,打坐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禅定的境界,有时是身体空掉了,身心环境都空掉了,然后我们就觉得:哦!空掉了,这就是了。一把就把这个空掉的抓住,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我见到的这个空就是见 *** 了,这就是误入歧途。另外还有一些人,第六意识会创造出很多意境来,因为他太聪明了,听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脑子里面东转西转,把听来的法想得非常的圆融、 *** ,说空、说有都能说,但是他忘记了,他所说的这些是第六意识妄想创造起来的。虽然妄想当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谓世智辨聪,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中的这个智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智慧,那么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现误以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情形。所以定、慧两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这就出现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别是 *** 见 *** ,悟道路上的歧途。
2、大致而言,以定境作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错误的歧途有七种,是哪七种呢?
3、之一种就是未到定。什么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当中,每一个定前面的,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的这个状况。就是定境还没有现前,会先出现一个未到的定境,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感受,而 *** 的初禅、十六触的觉知还没有生起来,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觉知还没有生起来,而欲界的烦恼、痛苦却已经消除了的这个状态。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过打坐,我们在欲界的 *** 、食欲、睡欲这些贪欲,五欲六尘的这些心会慢慢地清淡下来,也就好像是欲界的东西我不想要了。特别是指在打坐当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脚、身体、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后也知道欲界的、世间的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里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现了由于打坐而导致的这个未到定,就像是汽车的这个档位,挂档挂在零档上,既没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没有向后退的景像,既没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也没有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就是脑袋一片空白却很清楚。记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脑袋非常清楚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脑袋很清楚,却是一片空白的。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种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当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脑袋很清楚,但具体清楚什么他不知道,他身边有什么人站在那里,旁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现前了,然后从未到定出来了的时候,他回想起刚才的定境,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开悟了,我见到的这个境界跟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师大德说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样的吗?心里没有动摇却很清楚,他就会在这里执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现前的时候,进入之一种歧途。
4、第二种是第四禅。就是 *** 第四禅,那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不会是歧途呢?因为初禅有十六触,身体的感触、法喜,所谓禅悦为食。这个身体的感触非常快乐,著相,有个快乐的相;二禅也有快乐的相;三禅也有快乐相,但是看大乘禅宗里讲开悟、 *** 见 *** 的境界里面却没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也没觉观,也没有寻思,那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这个份上他不会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为什么会容易落入歧途?因为进入第四禅了以后,之一他脑袋非常清醒,能够知道这是第四禅,这是禅定,这种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专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的特 *** 叫作心一境 *** ,也叫舍,就是把一切快乐、痛苦、觉受全部舍弃了,没有任何感受,没有任何觉受的感觉,但是心很专注,就专注在一个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时候,“嗡跋勒跋勒……”。他就感觉只有咒,别的什么都没有,非常的专注,甚至咒也没有掉了,就只是一个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身体也没有了,一切你我都没有,只有这一个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这里。所以有些人一旦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样的禅定现前了之后,他把佛经拿来一看,心里就会想,禅宗讲的开悟,原来就是在理上、事上达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这样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见到实相了。在过去有一个四禅比丘,他得四禅以后,自己以为自己就证得阿罗汉了。所谓阿罗汉是指,理上看到空 *** ,事相上他也同样证得了空 *** 。这个四禅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里都不会乱了,于是他认为: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这样子就以为自己是开悟,那自己还是个凡夫却以为已经是开悟了,就大妄语成,然后 *** 三恶道,甚至还诽谤三宝。那这就是把第四禅定当作自己开悟境界的第二种歧途。
5、第三种是空无边处定。就是无 *** 的四空定,这个空无边处定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只是感觉。比如说,诸位很专心地在持咒,然后坐着坐着功夫深起来,这个腿会空掉,身体整个会空掉,呼吸也会空掉,当这些身体都空掉以后,你会感觉整个世界也空掉了,当你看到这个 *** 空掉了以后,你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空,这个空是无量无边的,恐怕这个空就是我的自 *** 吧。因为佛经里面经常把佛 *** 说成是空 *** ,把大乘佛法讲的空 *** 讲成是大空 *** ,那把这个大空 *** 拿过来一对照,确实是广大无边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都不离这个空。于是在文字上这么一对照就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佛 *** ,法身遍一切处。其实他只是一种定境,定中把这个空的感觉达到了遍一切处的这样一种觉受。这就是第三种歧途,会把空无边处当作自己的佛 *** ,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
6、第四种是识无边处定。就是无 *** 的定,然后他心胸很宽阔,感觉还要有一个心去感受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于是想,我当下一念明明了了多好。就是一个认识知道,现前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红的他就知道是红的,是绿的就知道是绿的,是什么就知道什么。唯独把自己的定境,放开遍十方的这种感觉不要了,他以为空也舍弃掉了。因为禅宗祖师,包括老人都告诉我们,一切万法都要归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舍弃,一念不生归于无,无也无所住。那么他一对照这个文字,心里就想:这个空我也不要了,我舍弃了,连空也空掉,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清清楚楚,看见前面能看、能说的这个明明白白不就是佛 *** 嘛!把这个识,分别的识,很微细,它不是在物质色法上的,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定境,内在达到的这样一种定境,把这个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开悟的境界,就以为这是佛 *** 了,不得了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四种。
7、第五种是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就更进一步了,说空我不要了,把它空掉,只剩下一个明明白白。明明白白这个还有分别,那也不行,分别也要舍弃,那就彻底无所得、无所有了,当他内心感受到完全无所有的时候,再拿佛经来跟自己的境界这么一对比,这个时候他生起一个感觉说,原来我见到的跟佛经里面所解释的佛 *** 、真心、涅槃,文字上太像了,应该就是了。所以他就误以为,无所有处的这种定,就是自己开悟的定境,就是开悟的境界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五种。
8、第六种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三界里面的最后定,也就是更高的一种定。这种定在文字上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非想,非非想,即把想否定了,又把非想也否定掉。在文字上看,跟佛经里面描述的中道非常像,你如果没有非常深厚的佛学功底,很难辨别出两者的差别。因为中道里面讲的非有、非无,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跟这个非想非非想两重否定太像了。所以这么一看,他心里想,我内心既没有想,也不是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还是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能够想的东西,但是我已经没有很粗重的像以前妄想颠倒一样地去想了,只是凛然一觉,愍然自知。自己觉得明明白白就是很清楚了,就这个,不是想可是它会想,就把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定境当中的境界当作开悟了。
9、如果诸位打坐当中有出现这些定境的,那在生活当中,一切习气、毛病、嗔恨都不会出现,别 *** 会把你看成佛菩萨一样,因为你得未到定了就意味着欲界的任何 *** ,五欲六尘都干扰不了你了,你内心非常清净。所谓初禅就是梵天,清净的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那么从未到定开始,你内心所生起的这种清净的感觉,一般的欲界夫,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的、人间的这些同修道友看到你简直是恭敬得不得了,因为你确实表现出心里是一点 *** 的牵挂都没有了,完全清净,特别是四空定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理论上是一套一套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抓住一个定境,你忽略了内在的智慧的生起,佛法的开悟是用智慧、无漏慧见到了诸法实相清净的,而不是单靠这个定境来显现的。所以定境虽然高妙,虽然定境当中不受痛苦,但是你把定境当作是开悟那就误入歧途,不但此生不了道,很容易造恶业。如果你对人说:我已经见到了。我修到了。我现在已经如如不动了。这样一来不但诽谤了佛的 *** ,而且是未证言证,得大妄语,堕无间地狱。所以这种是非常危险的,这六种就是在定境当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跟开悟都非常像的境界。
10、第七种是无想定。无想定大家知道,就是在生活当中,或坐或站,他可以什么都不要想,前面境界现前,他照样去干活,去做事,干活做事当中他脑袋里面空空如也,一点想法也没有,但是他事情不会做错。这个看起来就好像前面是一面镜子一样,能够把里面的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脑袋里面一个妄想都没有,他这一想,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这个境界多像。这个无想定的人,他也是脑袋非常清楚停在那里了,没有想,但是非常清楚。
11、以上这七种境界都是属于定境出现的境界,在定境里面由于凡夫众生不了解开悟是一个定慧等持的,是由一种无漏慧见到诸法实相的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了,那叫开悟。而这七种定境虽然在文字描述上跟开悟的境界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它都有一个用来区别的共同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这个我执根本没有破,只是把一个在生灭、贪嗔痴、恶欲、烦恼当中的这种心态转化、升华为一个不受贪嗔痴、烦恼、五欲六尘干扰的一种更崇高的人间的一个自我。他在定中,冥冥之中会感觉到:我现在怎么样了、现在非常清楚不受动摇了、我现在可以专注、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遍一切了、我现在无所得了、我现在非想非非想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就都很清楚了。你看他整个唯一的缺点,唯一的让他误入歧途的那个关卡就是在于那个“我”还在,他感觉就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没有舍弃掉。诸位看看自己,对照自己的生活,也对照自己用功的过程,也对照你身边的人,如果定境里面出现了这些境界,我们不要把这种定境或者非常清净的觉受误以为是开悟的境界,然后就自以为是,这样很容易会出现问题,所以大家要谨记这七种定境当 *** 现的歧途。
四、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什么意思
1、意思: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4、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5、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释义:昨天夜里 *** 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 *** 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7、《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 *** 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8、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9、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 *** 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10、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五、小乘 *** “渡己不渡人”是否落了下乘
1、大乘就是佛菩萨所修之法,所证之果;小乘就是声闻缘觉所修之法,所证之果;30所以又名为二乘。这二乘皆是小乘。小乘的主义,是一种自觉主义,勘破了三界火宅的烦恼惑业,只求自己觉悟,脱离生死;灰身泯智,永不再来;并无济度众生的意思,所以称为自了汉。虽则不生不死,却是有余涅盘,为尚有界外的尘沙、无明,二种惑在。佛因为他发心不大,所以名为小乘。至于佛菩萨的大乘,则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觉他就是救度一切众生,同登彼岸。所以诸位菩萨,证得无生法忍蒙佛授记以后,必须乘愿再来还入娑婆,以种种神通方便,度脱众生;等到自觉觉他,觉行 *** ,则尘沙无明二惑,净尽无余,方才成佛,方为无余涅盘。列位既肯发心,不但不可修人天小果,并且不可修二乘权果,必须要行菩萨道,修行绝对的大乘普度众生,方可圆成佛果。
2、但是罗汉虽是小乘,却因断尽三界内粗烦恼,超出生死流,与我们三界凡夫比较起来,已到了圣人地位,断不可因佛说他是小乘,看轻了他,起一种我慢的心。须知法华经义,三乘即是一乘,罗汉只要能回心向大,即是菩萨因,即是佛因。况且大乘小乘只在发心处论。如同行一事,发大 *** 心,即是大乘;发自利之心,即是小乘;非小乘与大乘,各另有所行的事。即就一事论,已自大小不同。然大乘道大,有小乘人不堪担荷者,我辈但发自利利他之大 *** 心,修行世善,一心念佛,即是绝对待无等伦的大乘。此绝对待无等伦的大乘,人人皆能修;非如诸余经典中唯仗自力之大乘,虽证阿罗汉果之圣人,尚多不堪担荷。所以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无有一人能出其外,亦无有一人不能入其中者。幸得我佛说此最圆顿、最简便、最易修、最易成之无上 *** ,若不修习,岂非上辜佛化下负己灵之极愚痴人乎?如列位不以愚痴自居,请直下承当起来,庶不负 *** 当日说此法门之深恩,不慧今日对列位一番劝进之愚诚也已。
好了,关于落入下乘的意思和乘机而入的机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