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地履其黄怎么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履其黄的拼音和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履怎么读拼音
1、(会意。小篆字,从 *** ,即人;从彳( 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2、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3、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5、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6、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贺《南园》
7、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8、履至尊。——汉·贾谊《过秦论》
9、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10、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11、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12、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13、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14、将履新任。——清·张廷玉《明史》
15、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16、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17、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18、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19、不辨衣履。——清· *** 《芋老人传》
20、蹑丝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1、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2、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23、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4、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5、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26、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27、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二、“履”字拼音怎么读
1、践踩,走过:~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任。~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薄冰(身临其境)。
2、〔~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3、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4、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5、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6、不辨衣履。——清· *** 《芋老人传》
7、蹑丝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8、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9、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10、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13、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14、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15、(会意。小篆字,从 *** ,即人;从彳( 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16、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17、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8、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19、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20、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贺《南园》
21、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22、履至尊。——汉·贾谊《过秦论》
23、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24、经历某种景况 [experience]。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25、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26、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27、躬行 [keep personally]。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28、将履新任。——清·张廷玉《明史》
29、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三、矞怎么读拼音
1、矞,汉语 *** 字,读作矞(yù、xù或jué),部首:矛。
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3、矞矞皇皇:一般用于书面古语,用以繁荣昌盛、富丽堂皇、色彩艳丽、恢弘大气之意。
4、矞云:三色彩云,古代以为瑞征。《文选·左思<魏都赋>》:“矞云翔龙。”李善注:“矞云者,外赤内青也。”
5、矞皇:美善貌;明盛貌。《太玄·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司马光集注引陆绩曰:“矞皇,休美貌。”
6、又如:矞雪(瑞雪);矞丽(华美)。
7、又如:矞似,人名。【左传·文十年】楚范巫矞似。【注】范邑之巫也。
8、《礼·礼运》:“凤以为畜,故鸟不矞。”今本《礼记》“矞”作“獝”。
9、《荀子·非十二子》:“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王先谦集解:“矞与谲同。”
10、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11、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 则国 *** ;少年 *** 则国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2、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 ***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4、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 *** 我国家就 *** ,少年 *** 我国家就 *** ,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15、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16、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17、少年中国的建成与否,取决于有没有中国少年。只有有了中国少年,才会建设成少年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少年,就绝不会有少年中国。
四、文言文黄怎么说
1.黄在古文里怎么说
黄在古文里一般用作名词。
译为: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黄者中也。
——《礼记•郊特牲》译文: *** 是中间的颜色。黄中之色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译文:中间的颜色,即为 *** 。黄为土色,位在 *** 。
——《论衡•騐符》译文: *** 是土的颜色,位于 *** 。字源解说“寅”、“黄”在甲骨文中同源,后分化。
黄,甲骨文是指事字,在“矢”的字形(箭竿)上加一圈指事符号,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的靶心。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有的甲骨文在表示靶心的圆圈指事符号内加一横,写成“日”,强调其为射箭者的准心所指。有的甲骨文为了与“寅”字相区别再加“口”(靶圈)。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箭靶上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靶圈)写成不知所云的“廿”,使字形复杂化。有的金文则误将表示箭只的“矢”形写成“火”形,导致“矢”形消失。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黄”是古代箭靶的靶心,“广”(广)是古代射箭场。
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 *** 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
(1)(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为土色,位在 *** 。——《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又如:黄烘烘(形容金 *** );黄 *** (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 *** 车盖)
(4)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1)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秋菱。——《红楼梦》
(2)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 *** 黄;碱 *** 黄;直接黄
(4)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治黄;黄泛区
(5)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指 *** 的书刊、 *** 、录像等 [***;*** ography]。如: ***
(7)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指老人 [old *** 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 *** 的眉毛,指老人)
(11)粪便 [excrement and *** ine]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牛有黄在胆。——宋·苏轼《格物粗谈》
左牵黄,右擎苍。——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李肇《唐国史补》
(15)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魏源《默觚下》
偶尔听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读背这样的话:“什么张?弓长张。什么章,立早章……”把眼一瞧,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本练习5中的“学用字词句”:别人问你姓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下面共有八句,分别是:
什么张?弓长张。什么章,立早章。
什么王?三横王。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吴?口天吴。什么胡?古月胡。
什么李?木子李。什么吕?双口吕。
看完之后,顿时来了挖墙脚的兴致。
先说“章”。其实,我原来也说“立早章”。大概是1996年,我去无锡参加一个书法培训学习,当时教文字学的教授非常严肃地给我们纠正了一些汉字中常识 *** 的错误,其中就有“章”字。他告诉我们,严格地讲,只能说“音十章”。《说文解字》里对“章”的解释是:会意。“章”字本就是由“音”“十”二字组合而来。“音”是音乐的意思,“十”是个位数终了的字,也表示多的意思。因此,“音十”表示音乐完毕了或者多篇音乐合在一起就是一章。“章”的本义也就是一曲音乐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说的“乐章”、“篇章”也是用其本义。
教授知道我们这些学员当中有不少是教师,便对我们说:“回去教 *** 查字典时,千万要教 *** 查‘音’字部,而不是‘立’字部。”(以前字典里通过“音”部和“立”部都可以查到“章”字。)
其实,在最近公布的《汉字部首表》上,通过“立”字部已经查不到“章”字了。发布这个规范化的部首表时,国家语委的专家举的就是“立早章”这个错误拆字的例子。看来“立早章”这个以讹传讹的胡拆法应该寿终正寝了。
再来说说“黄”字。教材中说“草头黄”似也不妥。我看到的之一个感觉是,这个字竟是查“草”字头吗?赶紧一查字典,否也,只可以查“八”字底。我又细细地查了字典,发现“黄”这个字与“草”其实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黄”其实是个象形字,在金文里像蝗虫的样子,所以它的本义是“蝗虫”的意思。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黄”的——地之色也。从田从口,口亦声。口,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古文黄。乎光切。
看来,黄是地之色,非草之色也。这个字的结构也是“口”中间加个“田”,草头何来?
记得当时那个教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别人可以说“立早章”,但我们无论是搞书法的还是当老师的却只能说“音十章”,而且只要一听到别人这样说,要不厌其烦地帮着纠正过来。要知道,一年级的小 *** 学了这样的说法是一辈子也纠正不过来的。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例句:清·彭端淑《为学》:“吾欲之南海。”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4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4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4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4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4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4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4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4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4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5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之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5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
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5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评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 *** 神之事,如他说:“敬 *** 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 *** 神,就好像祖先、 *** 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 *** 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 *** 的。5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译文】王孙贾 *** :“(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5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 *** 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 *** 。” 5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评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5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5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5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 *** 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
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 *** ,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 ,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翻译: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
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