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凇怎么读和凇和淞怎么读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雾凇的读音雾凇的读音是什么
雾凇的拼音是:wùsōng。结构是:雾(上下结构)凇(左右结构)。
雾凇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wùsōng]:(名)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枝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通称“树挂”。
妆点瑶林连雾凇雾凇障天消夜雪雾凇沆砀
云窗雾阁蛮烟瘴雾堕云雾中云开雾释_云握雾如坐云雾云合雾集
五里雾雾锁烟迷雾鬓风鬟蛮烟瘴雾如坐云雾风言雾语兴云吐雾_云握雾云蒸雾集云合雾集
1、好了,各位,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松江路,请大家带好帽子和手套同我一起享受这绝美的雾凇奇观吧。
2、吉林雾凇、松花湖、乌拉古城、北山古庙及 *** 族、满族民俗风情等,构成了吉林市特有的北方特色。
3、家乡的雾凇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
4、粒状雾凇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而晶状雾凇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
5、为了迷惑敌军,恩喻上校几个人每人乘坐一艇,分成不同方向突围,三军团最后的两百多架‘疾隼’巡弋在周围,预防敌方‘雾凇’的追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雾凇的详细信息
二、雾凇的读音
1、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
2、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3、“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4、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不过,这些过冷水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浮在气流中由风携带来的。这种水滴要比形成雨凇的雨滴小许多,称为雾滴,实际上,也就是组成云的云滴。
5、当它们撞击地物表面后,会迅速冻结。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这就是树挂(又称雪挂)。
6、雾凇美丽皎洁,晶莹闪烁,像盎然怒放的花儿,被称为“冰花”;因为它在凛冽寒流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象高山上的雪莲,凌霜傲雪,在斗寒中盛开,韵味浓郁,被称为“傲霜花”;因为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好似“琼楼玉宇”,寓意深邃。
三、凇怎么读 拼音
凇是一个汉字,发音为sōng。它通常用来表示在寒冷天气中,水汽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冰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天气预报中听到这个词,用来描述路面结冰等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凇字也常被用来形容景色,如凇花云雾等,给人以清新、美丽的感觉。凇还可以组成另外一个词:雾凇。
雾凇是一种天气现象,指在雾中或空气中凝结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冰晶。这种冰晶现象非常美丽,通常被人们称为树挂、冰花等。在中国的吉林、哈尔滨等地,都有著名的雾凇观赏景点。
雾凇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温和湿度条件,因此并不是每天都会出现。当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风力小于5级,同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很充足时,才有可能形成雾凇。
雾凇的出现往往给人们带来惊喜和美感,因此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都会提前关注天气预报,以便在雾凇出现的更佳时刻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
1、昨天下了 *** 的雨,今天早上路面上结了一层冰凇。
2、寒冷的天气让湖面结了一层薄冰,看起来像是一层美丽的银凇。
3、在雪后的清晨,树梢上挂满了树挂,也就是雾凇。
4、雾凇的出现往往给人们带来惊喜和美感,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都会提前关注天气预报。
5、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等地,冬季时美丽的雾凇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6、雾凇不仅可以带来美感,还可以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
7、尽管雾凇很美,但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温和湿度条件,因此并不是每天都会出现。
8、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吉林市,雾凇是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9、在寒冷的冬天,路面上的水汽会凝结成冰凇,对行车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0、雾凇是一种自然奇观,它的出现往往给人们带来惊喜和美感,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都会提前关注天气预报,以便在雾凇出现的更佳时刻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
四、淞怎么读
1、淞(sōng)〔~江〕水名,发源于中国太湖,东流至上海市与黄浦江合流入海;亦称”吴淞江”、”苏州河”。
2、凇,汉语汉字,读作:sōng,意思是云雾或水汽凝结而成的冰花。如雾凇(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3、天气寒冷时,水蒸气凝聚在物体或地面上所形成的白色冰晶。也作「雺淞」、「霿凇」、「霿淞」。
4、即松江鲈鱼。产于我国沿海等地的一种名贵食用鱼类。
五、淞字怎么读
淞,汉语二级字,读作淞(sōng),〔~江〕水名,发源于中国太湖,东流至上海市与黄浦江合流入海;亦称”吴淞江”、”苏州河”。
凇和淞的误用频率比较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的《简明气象词典》中的雨凇和雾凇条目,就全部将“凇”误为“淞”。“淞”仅用于地名,如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凇”的用法很局限,只能与气象专用名词“雨凇”“雾凇”搭配使用。
淞沪的淞是指江苏吴淞江地区。淞沪的意思是,泛指吴淞口和上海地区。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今上海市黄浦公园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
与东江、娄江共称“太湖三江”。吴淞江是吴地重要的航运枢纽。吴淞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平均河宽约40至50米,总流域面积为855平方公里,是一道很美的风景线。
吴淞江属于太湖水系,发源于太湖瓜泾口,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及上海市的青浦、嘉定、闵行、普陀、长宁、静安、虹口、黄浦区,在外白渡桥入黄浦江。长125公里,其中上海市境内河段长53.1公里。河口泄流量约10立方米秒,今是黄浦江更大支流。
吴淞江兼具航运、灌溉、泄洪、排涝之利,可通行60~100吨级船只,是上海市与太湖流域间重要的内河航道,年运货量在1700万吨以上,中上游可灌溉农田6.6万余公顷。
吴淞口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与浦东新区凌桥镇之间,其东界自河塘灯桩至引导灯桩附近,口宽400余米,长约1.8公里。经历年疏浚,现涨潮时水深可达8米以上,一直为上海港船舶进出长江口的咽喉门户。
远在上海建县以前,苏州河就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公元219年,孙吴 *** 在现上海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吴淞江南岸建造“艨艟巨舰”(大型船舶)青龙舰,带起一座发达的经济中心城镇青龙镇。唐天宝年间,青龙镇已因“依海枕江,襟湖带浦”而逐渐兴盛,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六、凇的读音是什么
2、中国江名。淞江,通称“吴淞江”。发源于太湖,到上海跟黄浦江合流入长江。
水表意,其古文形体像漂流,表示淞是河名。复松表声,兼表松江两侧河道密布,状如松树主干上分叉出制众多的树枝。本义是淞江。淞江,水名,发源于太湖,东流到上海跟黄浦江合流入海。俗称吴淞江。
寒冷天,雾滴碰到在零度以下的树枝等物时,再次凝成白色松散的冰晶,叫“雾淞”。通称树挂。
三、淞江鲈[ sōng jiāng lú ]
即:松江鲈鱼。产于我国沿海等地的一种名贵食用鱼类。
凇怎么读和凇和淞怎么读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