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鞯怎么读,革荐鞯辔的读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鞯怎么读音是什么
1、鞍鞯的正确读音是 jiān,声母为j,韵母为an,声调为一声。其部首是革,共有18笔,五笔编码为AFAB。繁体字写作"鞯"。它的基本含义是马鞍下面的垫子,用来增加骑乘的舒适度。
2、想要了解它的笔画顺序,可以参考名称部分: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竖、横、竖、竖、横、撇、竖、横撇/横钩、竖钩、横。通过这个笔画顺序,你可以准确地书写作画。
3、关于这个词的用法,它可组成不同的词组,如马鞍鞯(mǎ jiān),原指马鞍下面的垫子,也可指代马匹的装备;游鞯(yóu jiān)则特指出游时乘坐的坐骑;蒲鞯(pú jiān)则指用于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有时也代指牛本身;皮鞯(pí jiān)则指用皮革制成的垫子,通常用于牛或 *** 鞍具。
4、以上就是鞍鞯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用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鞯怎么读音 ,与马鞍相关的汉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革”部的五个汉字:“
、鞌、?、?、鞈”。这五个字在现代汉语都不是常用字,且“革”部57个汉字大多是形声字,因此本课内容仍然枯燥。五个字的详情如下:
。读zhuó。《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
,车具也。从革,叕声。”形声字。本义是车具。《字汇·革部》:“
,车上具。”肯定是车具,但具体是指什么车具,暂无定论,从“叕”字分析,应当是指车上用以联缀之物。
注意,这个字在字形上,容易与“辍”混淆。
2、鞌。读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鞌,马鞁具也。从革,从安。”许慎认为是会意字。实际上,鞌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同“鞍”。本义是马鞍。《玉篇·革部》:“鞌,亦作鞍。”《急就篇》颜注:“鞍所以被马,取其安也。”“鞍”之所以有个“安”,是因为有了“鞍”之后,人在马上就“ *** ”了。《说文解字》没有收“鞍”,“鞌”同“鞍”。
(一)ró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了的解释是:“?,鞌毳饰也。从革,茸声。”形声字。本义是覆于鞍上作装饰用的细毛毯。徐锴《说文系传》:“《西京杂记》:‘马或以罽(jì)为饰。’”明方以智《通雅·器用》:“??,鞍上罽也。?即茸?,鞍毳饰也。”
晋傅玄《良马赋》:“金羁在首,发以明珂,镂鞍采?,织勒含华。”全部是对 *** 赞扬。
又指皮革。《玉篇·革部》:“?,革也。”
(二)rǒng。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
”即“氄”。《集韵·肿韵》:“
,《说文》:‘毛盛也。’或作氄、?。”
(一)ti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鞌饰。从革,占声。”形声字。本义是马鞍的装饰。《说郛》卷三十六引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白人语)鞍?曰悼(障)泥。”也就是说,?指的是马鞍的装饰,垫在马鞍下面,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就是“障泥”。
《三国志平话》卷下:“却说骑马夹间,曹公用鞍?遮其首,顺流而下。”说曹 *** 被马超、韩遂军打败落水,用障泥遮首而逃。明朱有炖《义勇辞金》第三折:“短甲轻袍可体轻,戎鞍小?座红缨。”障泥经过漫长的发展史,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障泥的样式不一,比如:
(二)diē。这个读音出自《广韵》。专用于“?鞢”一词,《玉篇·革部》:“鞢,鞢鞢,鞍具。”就是障泥下面的垂饰或鞍翼。
(一)g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鞈,防汗也。从革,合声。”
形声字。本义是古代革制的胸甲。
这里的“汗”应当写作“扞”或“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当作所以防捍也,转写夺误。……锴曰:‘今胡人扞腰也。’知锴本故作扞。”《龙龛手鉴·革部》:“鞈,防捍。《玉篇》云:‘兵器也。’”《管子·小匡》:“轻罪入以兰盾,鞈革二戟。”尹知章注:“鞈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犯轻罪者交纳兵器架、 *** 、胸甲皮与两支戟。
(1)障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革部》:“《广雅》:‘防汗谓之鞈。’《初学记》:‘防汗亦曰弇汗。’筠案:障泥盖亦即此,似即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也。”
(2)坚貌。《字汇·革部》:“鞈,坚貌。”《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杨倞注:“鞈,坚貌。……《史记》作‘坚如金石’。”楚国人用鲨鱼皮、犀兕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就像金属、石头一样。
(3)囊属。就是皮口袋。《玉篇·革部》:“鞈,橐也。”
(二)sǎ。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靸”。《集韵·合韵》:“《说文》:‘小儿履也。’或作鞈。”
(三)tà。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鼓鞞声。《集韵·合韵》:“?,《说文》:’鼓声也。‘古作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革部》:“鞈用为鼓声者,盖假借义。《鼓部》?下误以为古文耳。”《淮南子·兵略》:“若声之与响,若镗之与鞈。”高诱注:“鞈,鼓鞞声。”
三、鞍鞯怎么读
意思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
出自古乐府《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1.一(横)、2.丨(竖)、3.丨(竖)、4.一(横)、5.丨(竖)、6. *** ;(横折)、7.一(横)、8.一(横)、9.丨(竖)、10.丶(点)、11.丶(点)、12.乛(横撇/横钩)、13.ㄑ(撇点)、14.ノ(撇)、15.一(横)。
1.一(横)、2.丨(竖)、3.丨(竖)、4.一(横)、5.丨(竖)、6. *** ;(横折)、7.一(横)、8.一(横)、9.丨(竖)、10.一(横)、11.丨(竖)、12.丨(竖)、13.一(横)、14.ノ(撇)、15.丨(竖)、16.乛(横撇/横钩)、17.亅(竖钩)、18.一(横)。
1、你的门开着,你在门外的马也已上了鞍鞯。
2、亨瑞特看见一个阿巴切勇士的身影,他骑着一匹没有鞍鞯的马摇摇晃晃地前进,然后举着一把 *** 冲过来。
3、他骑的是一匹顶呱呱的黑马,鞍鞯绣得很华丽。
4、亨瑞特看见巴勇士身影,骑着匹鞍鞯摇摇,举着把枪冲。
四、西市买鞍鞯的鞍鞯两个字怎么读
1、意思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本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 *** 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
6、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平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 *** 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
7、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中国诗史上稀有。
8、“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