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髡字怎么读的一些知识点,和髡发怎么读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髡怎么读拼音
1、(形声。(kūn)从髟(biāo),与毛发有关,兀(wù)声。本义: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
同本义[ancient punishment of sh *** 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
髡者,使守积。——《周礼·掌戮》
辩通凿颠者髡。——刘向《列女传》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楚辞·屈原·涉江》
乃髡钳季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因直言触忤刘璋,被璋髡钳为徒隶,因此短发。——《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髡刖(古代刑罚,去发称髡,断足称刖);髡钳(古代刑罚,去发为髡,用铁束颈为钳);髡发(剃去头发);髡首(剃光头发,光头);髡人(被剃去头发的罪人);髡头(光头。同髡首)
2、剪去树枝[lop off tree branches]
十年以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齐民要术》
淳于髡(生卒年不详),齐国黄县(今山东龙口)人。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俳优、 *** 家、思想家,齐之赘婿。
淳于髡赘婿出身,以博学著称。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淳于髡初被任为大夫。后多次讽谏齐威王和邹忌 *** 内政。楚国攻打齐国时,淳于髡到赵国求援,赵王给以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军因而主动撤退。后淳于髡到了魏国,魏惠王拟命其为卿相,淳于髡辞去。
淳于髡博学多才,是稷下学宫中更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其长期活跃在齐国的 *** 和学术领域,对齐国新兴封建 *** 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王度记》《十酒说》等,均已失传
二、淳于髡怎么读
1、"淳于髡"的拼音读音为:Chún yú Kūn.
2、淳于髡(Chún yú Kūn),字子长,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 ***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鲁国的贵族,在鲁国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3、淳于髡曾在鲁国任职为大夫,他以聪明才智和善于谋略而著名。他提倡勤劳善良、尊重君王和重视道德规范,对于国家 *** 和社会发展有着深思熟虑的见解。
4、在鲁国的 *** 舞台上,淳于髡经历了多次重要的 *** 变革。他支持并参与了鲁国的国内 *** ,旨在增强国家的力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他也努力维护鲁国的外交关系,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涉和联络。
5、淳于髡不仅在 *** 上有卓越的才华,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和散文表达了对于人生、爱情、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的文化修养和情感理解。
6、淳于髡是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 *** 智慧、文学才华和领导能力对于那个时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有更多疑问,请继续提问。
三、朴字读PIAO(瓢)是不是严重错误
1、我本来想等方言的材料说明这几个音的关系。看来不容易。也许大家和你我一样,都是平时只用“朴素”的音,其它的音是从字典上查出来的。我是既没见过朴树,也没吃过厚朴。姓朴的也只知道是 *** 族的大姓,可是说实话,我还没遇到过姓朴的呢。想兄暂时还一筹莫展,我就先走一步,试着回答一下。请兄海涵。
2、我现查材料现写,请大家随时补充修正,也寄希望有方言材料随时补充上来。请版主原谅冒昧.
3、“朴(繁体)”在《广韵》里出现在 4个地方,分别是:
4、(1)模韵,薄胡切:“朴澴(不是水旁,是立刀旁),县名,在武威。
5、(2)屋韵,蒲木切:“《尔雅》云:漱(不是水旁,是木旁)朴,心。又音
6、(3)屋韵,博木切:“域(不是土旁,是木旁)朴,丛木。又音仆。朴
7、(4)觉韵,匹角切:“木素”。后面要论证,这是今“朴素”的来源,
8、另外,《广韵》也收了“朴”(简体),在觉韵繁体“朴”的后面:“朴,上同。又厚朴, *** 名。”
9、这里面,(1)-(3)都是复音词中的音,不知道是从什么路数上来的。看得出,有根底而且与今音有关的是(4)。
10、(注:《尔雅》一句,通行的断句如此。似不通。望通人教我。)
11、《现代汉语词典》的“朴”字有4个音,出现在下面的说法里:(1) po1,朴刀。(2) po4,朴树。朴硝。(3) *** 2,姓。(4) pu3,朴厚,朴陋,朴茂,朴实,朴素,朴学,朴直。另外,《字典》给“厚朴”的注音是po4。可以看出,pu3是活棋,其他都是死子儿。《辞海》也是4个音,同《现代汉语词典》,不必罗列。不过,《辞海》是百科辞典,它要照顾古今。所以《辞海》在pu3下列有从古至今的不同义项。我们看一看这些义项:
12、(1)树皮。《文选·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李善注引《仓颉篇》:“朴,木皮也。”(2)未经加工的木材。《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3)原价,本钱。《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4)敦厚;质朴。《孔子家语·王言解》:“民敦俗朴。”陆机《羽扇赋》:“创始者恒朴,而饰终者必妍。”(5)老子用语。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道”。……
13、之一项是皮相之见。秋蜩抱朴,它不抱在树皮上,难道还能抱在树心里?这句话不过是说,在肃杀的秋风里,寒蝉抱在木华脱尽的败枝上(所以叫“朴”)长鸣不已。“刀斧之断”就是加工,加工之前就是“朴”。所以“朴”才能成为变化之本,才能后来“十倍其朴”。开始的时候只有“朴”,后来“十倍其朴”就“妍”了。老子当然是希望去雕饰,归真朴。所以,归结起来,“朴”的意义就是“未经修饰之前的原本”,其它是这意义上的延伸。
14、《广韵》“木素”的说法来自于《说文》:“朴,木素也。”“素”指没有修饰,原始的;“朴”是“未经修饰的原本”,“朴素”是近义词的合成。前引《广韵》四个字里,只有这个字是它可能的来源。可是问题出在“木素”的“朴”来源于觉韵,就折合来说,不应当是“pu3”,而应当是“po”(声调不可折合,我们后面再说。)“朴”字以“噗(没有口)”得声。从前面引的《广韵》里就可以看出,四个字里有两个都是“屋”韵,而不是“觉”韵。翻开《广韵》更可以知道,这个声符的字在“屋”韵里的跟在“觉”韵里的完全不成比例,加上“沃”韵和“烛”韵的就更多了(今天可以同韵)。下面把字引在下面,不需要认识,可以有一个概略的印象(以下用+号代替这个声符):屋韵:蒲木切:+毛,人+,臣+,矢+,+,禾+,木+普木切:酉+,土+,禾+,手+,+鸟博木切:水+,阜+,车+,女+,木+,犬+,足+,丝+,衣+,髡+,革+沃韵:蒲沃切:人+,臣+,金+,虫+,车+,+鸟烛韵:房玉切:幞,衣+封曲切:革+觉韵:蒲角切:手人+匹角切:璞,木+,牛+,土+这就难怪了,觉韵的5个字,怎么能抵挡得了屋韵的32个字。而且,无论是繁体“朴”的谐声,还是简体“朴”的谐声,都是在“屋”韵(卜是博木切)。可不,今天的事实也是大家能认得的“璞”和“朴”都念屋韵了。
15、有人说,语音的特点就是“习非成是”。这话不假。前一阶段大家都因“呆dai”“呆ai”二字语音合并而议论纷纷。这二字原来的意义是有差别的。ai是死板,死心眼的意思;dai是 *** ,精神不正常的意思。一个人死板,不一定 *** ;一个人是呆子,看问题可不一定死板(多数时候,他不看问题),有时候呆子还会突发奇想。可是“呆子”是书面上常见字,ai是口语字,现在的读书人又不常说这个词,最后dai的音就战胜了ai的音。(读书 *** 不见得不说ai,我有一回在课堂上听见周祖谟先生说,“看问题也不能太ai了。”而且周先生的发音前面还带有声母ng。不知道是北京话的底层还是周先生特有的地方口音。可惜一代鸿儒,转眼之间就不在了,求教无门。)dai、ai合一是最近刚刚发生的事,众情汹涌。有些是历史上的事,人们也就安之若素了。举个例子来说,“三分之一”现在大家都读“fen1”,其实这个字本念“fen4”,浊声母。吴语区的 *** 概还能分出来。意思是三份儿里的一份儿。现在大家按“分”理解,好像也讲得通,然而终究不能那么妥贴。不过硬要讲妥贴,也未免太ai了;可是全然不去动脑筋,不就成了“呆子”了?(我没有责怪的意思——难得糊涂,也许是一种大智。)“习非成是”也不是说故意乱念就可以,这与契机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力量对比。寡不敌众,优胜劣汰。从前,李白念李bo2,它怎么能顶得住白菜萝卜,白布红旗。李“伯”也就只好让位于李白了。“朴”字的音,按语音折合该念“po”,现在大家都念“pu”,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况且这件事是由来已久的。觉韵的这几个字到了宋代的《集韵》里就多数有了屋韵的异读,甚至连“朴”(简体)也有了屋韵的读法。所以现在还想 *** 旧音,也就太ai了。补充:《尔雅》郭注有一个地方说明“雕”等五个词时说:“五者皆治朴之名。”可证“朴”确实是“未治”之前的东西。
16、(其实,不但“朴素”的“朴”来源于“匹角切”,就是其他3个音也来自于这个反切。《广韵》的四个音,只有“匹角切”可以念“o”韵,其它的音只能是“u”韵。从那几个死子儿的读音被一分为三这件事可以看出,编字典的 *** 概和我们一样,根本就不知道那3个字念什么,只是依样画葫芦,查字典画出了那3个音,可惜画成瓢了。“朴刀”我没有见过。从《现代汉语词典》的描写来看,大概就是一种没有修饰的,抡起来方便的实用刀。取名之由就是取其质朴的意思。“朴硝”通称“皮硝”,是用来“硝皮”的。按《辞海》关于“朴硝”的说明,粗制的“朴硝”叫“皮硝”,精制的“朴硝”叫“芒硝”,可知“朴硝”的说法是相对“芒硝”而言的,也是取其“未治”的意思。“厚朴”倒很简单。《广韵》收了这个词,就在“匹角切”的繁体的“朴”的后面。可是就连《广韵》已经注明“上同”的“朴素”的“朴”字都已经跑到了“u”韵,它又为什么要读“o”韵呢?“朴”姓既然是姓,又不是一个常见姓,除了姓那个姓的人,别 *** 就不知道那是什么音了。我们后面要说明,其实那个音也是来自于“匹角切”。既然它们都来自于“匹角切”,又为什么要被四分五裂呢?这根源于“朴”是个入声字。定音人吃了个烫山芋,心里烫的没抓挠,脸上还得装镇定。
17、“朴”来自于入声,入声在官话区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已经死亡了的调。可是入声是国粹,也是士大夫摇头晃脑的资本。俞敏先生曾回忆说:旧时念《大学》是“大学xue4之道dao3,在明明德de4”(《李汝珍〈音鉴〉里的入声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学”和“德”是入声字,可以看出,为了保存国粹,我国的士大夫是多么地甘冒佶曲聱牙于不顾。可是士大夫可以在念唐诗的时候念李白bo2,可是到了饭桌上,他也不敢把白菜说成“菠菜”。所以,这只能是一场闹剧。天不作美,古入声的清音入声字在北京话里散入四声,没有规律可循。现代科学的研究法传入我国后,人们试图找到规律。最早有白涤洲先生的《北音入声演变考》(《学术季刊》第2卷第2期,1931),后有陆志韦先生的《国语入声演变小考》(《燕京学报》第34期,1948),走的都是统计的路子。白氏的结果是不送气清入归阳平,送气清入归去声;陆氏的结果是不送气清入阴平阳平差不多,送气清入归入阴平的更多。这真叫人哭笑不得,本以为数字总是客观的,没想到连这所谓客观的数字也靠不住。另一条路子是领悟的路。这当然更好的成果是平山久雄先生的《中古汉语的清入声在北京话里的对应规律》(《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平山先生发现,凡动词念阴平,名词念上声。不用说,这是了不起的发现。(真正的发现就是那种谁都看得见,可是谁也不知道;等到发现后,大家又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放在谁也发现得了的那种东西。——我曾经把这项成果告诉马希文先生,马先生感慨地说,他从各个角度对入声字做了统计,就是没有从这个角度统计。马先生是五十年代北京的神童,七十年代我国863计划的主持人,八十年代我国计算语言学的开创者。马先生是一位不懈的追求者,也是计算机专家。可见智者千虑,也有偶失的时候。而不讳言误失,才不失科学家的 *** 。去年马先生往生它界,谨此纪念我国这位真正的科学家。)的确,我们只要把字列在下面,大家谁都会看得出来:吃喝说挖刮揭拍戳擦掐贴塞劈刷滴泼扎杀歇织哭出……脚角骨铁血曲谷雪宿(xiu3)柏塔法色(shai3)室(shi3)……事实胜于闭着眼睛的 *** 。这个结果无疑是对的。(我一点也没有否定 *** 的意思,我否定的是闭着眼睛的 ***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 *** 是客观规律的对应物。如果你拿来一种 *** ,居然可以解决问题,那只是说,那个事物的规律还没有用这种 *** 解决过,不是说那个 *** 是万能的。)——不过,就我的看法,平山先生对形成原因的解释还不能令人首肯,至少未达一间,有一个结还没有解开。目前这个发现是2+1=1,还不是1+1=1,希望有志于此的能最后解开这个语言学领域里的哥德 *** 猜想之谜。这就决定了,“朴”的声调不可能折合。那么,“朴”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声调又是怎么来的呢?
18、(注:“ *** 是客观规律的对应物”这句话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课堂上听来的。可是老师也忘记出处了。向各位请教,有谁知道这句话的原出处,感谢不尽。——niina如何?)
19、“朴刀”的“朴”是之一声,就先从它说起。给“朴刀”定之一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编字典,你总要给一个字定一个音,不能因为不知道而空着。这是没办法的事。为了给清音入声字定音,普通话审音 *** 会有个规定:“古代清音入声字在北京话的声调,凡没有异读的,就采用北京已经通行的读法。凡是有异读的,假若其中有一个是阴平调,原则上采用阴平,例如:“息”,“击”。否则逐字考虑,采用比较通用的读法。”所以,我估计,这个阴平调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决定的。“朴树”“厚朴”念去声,可是个开玩笑的音。北京话没了入声,可就难坏了北京的读书人。——放到现在这网上,当然没问题,有人不是特别看不惯咬文嚼字吗?(不过你别看他在网上装潇洒, *** 满篇,真要给他填提职的表或者申请奖金的表,他恨不得 *** 给他当校对呢!)——可是那年头的读书人要做诗,还要押古韵,不知道入声这辈子别想得功名,于是就有了一个上不了台面的理论:入声通通念去声。这就是第(7)节一开头演出的那一场俞敏先生说的闹剧。这和前面说的“原则上采用阴平”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或者用现在的时髦说法,刚好是一、二、三、四的“镜像原则”,两个极端交相辉映。这也就是为什么“厚朴”“朴树”念去声。“ *** 2”是“朴”姓的专用音。 *** 人根本不念 *** 2,而是念pak。如果让 *** 听起来,就是“pa”,根本听不成“ *** 2”。其实这是北京话的 *** 话。“朴”字来源于“觉”韵。“觉”韵和“ *** ”韵“铎”韵在中原地区念“o”韵(及其变体“e”韵),北京就念成“ao”韵。比如中原的“落luo”北京就念成“lao”;中原的“ *** yue”北京就念成“yao”;中原的“学xue”北京就念成“xiao”;中原的“觉jue”北京就念成“jiao”;中原的“郝he”北京就念成“hao”;中原的“弱ruo”北京就念成“rao”;中原的“着zhuo”北京就念成“zhao”;中原的“薄bo”北京就念成“bao”。当然了,中原的“朴po”北京就要念成“ *** ”了(以上举例里,“学、觉、朴”是同韵字)。北京人和东北人是一路的。北京人和东北人见过 *** 人,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他们说 *** 人姓“ *** ”,别人还敢说什么,这不,《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把“ *** ”收进来了。
20、我要说的也说完了。要问我“朴”字该念啥,在我看,就是一个音——“pu3”。只有这是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晶,其他都是人工的。为什么这个音会是活棋,其他的都是死子儿?很简单,因为它秉承了天地正气。你瞧,它的声调也刚好是合理的:“朴”是“未治”之器,名词,它该念上声。而其他的都是定音人的私生子,连声调也是没来由的。有人说,声调是汉语音节的灵魂——瞧那个“朴树po4shu4”,这不是诅咒那个树呢嘛,小心烂舌头!至于那位歌手,我想他一定愿意听人叫他“pu3shu4”而不愿意让人骂他“po4shu4”。我猜的不会错吧?不过,我可得声明,如果大家要参加 *** ,还得写4个音,而且不能张冠李戴了。为啥?考官是他不是我。好在我写了这么多,大家也把这几个糊涂音的糊涂法儿记熟了,就算是我对传播这4个音当了功臣——如此想来,那4个音的制定者不会怪~~罪~~~我~~~吧~~~!
21、(补1:古反切折合今音,常常把人绕到五里雾中。不过“匹角切”倒是刚好切出来是“ *** ”。)(补2:我估计“朴刀”就是大刀。“大刀”做专有名词不大好,所以叫“朴刀”。另外,古汉语直至近代汉语,“朴”应该是一个活跃的词。古代有“朴马”“朴牛”“朴猪”一类的说法,有人释为“大”或者“未经调驯的”,错!这是指未骟的,即今天的种马、种牛、 *** ,也是“未治”的意思。(不过古代的用处大于今天,不能用“种”这个字眼,今天人类自大无比,可怜的动物也就只有这个作用了。)今天“朴”字已经退居“词素”的位置,所以上面所说的“活棋”也已经是半活的棋了。)
四、髡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1、髡是一个汉字,它的读音为“kūn”。它的意思是用剃刀或 *** 剃去头发。在古代,髡是一种流行的发型,尤其在某些文化和社会层面中更为常见。除了美容和时尚之外,髡还可以被用作一种惩罚,例如警惕罪犯或奴隶的行为。无论是作为一种流行趋势还是一种传统惩罚 *** ,髡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汉字。
2、为什么要知道髡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3、知道髡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有许多好处。首先,在文化和学术研究中使用这个词对于深入了解历史和地域的变迁非常重要。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创新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也有了新的需求和机遇,如发型师或美容行业等。就这些行业而言,知道汉字髡的意思可以帮助从事该行业的人更好地理解其职业的本质和义务,更好地服务其客户。
4、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髡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5、理解髡的意思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 *** 。除了参与课堂学习之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汉字和其内涵。例如,阅读各种书籍或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字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五、髡怎么读什么意思
1.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剃去头发,光头)。
髡刑源于周,王族中犯宫刑者,以髡代宫,即断长发为短发。至秦时,失去了这一 *** 质,成为一种剃除受刑者须发的刑罚。蓄发留须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正常状态,此类刑罚采取的是将罪犯的发须强行剃除,使罪犯处于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状态,并因此感受到痛苦。
1. *** 批斗风盛行时一种侮辱人的做法: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这样的发型,就叫“阴阳头”。一般是剃光左边、留下右边头发;因为 *** 、 *** 等坏人都被划归左中右的“右”里面。
个别凶悍的行刑者,甚至对眉毛也同样剃一半、留一半。从野蛮时代遗留的民俗里,只有对小偷、 *** 、败坏门风的妇女,才采用这样极端的践踏人格尊严的 *** 代替肉刑对其惩处,留下耻辱的印记。比肉刑加倍惨厉、残忍。
2.《晋书陈寿传》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三国志》作者陈寿的 *** 因马谡受了牵连,受了髡刑。
六、"黑“字部旁边一个“京”用拼音怎么读
1、(会意。从黑,京声。刻其面以墨窒之。字亦作“剠”。本义:古代一种肉刑,墨刑的异称)
2、刺字 [tattoo;punishment of branding a criminal]
3、放黥者马竿人面也。――《书·刑德》
4、又如: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黥布(英布,汉高祖的大将、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汉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5、声明走百灵,结构黥幽谷。――清·魏源《白岳东崖》
6、受过黥刑的人 [tattooed person]
7、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贼。――《新五代史》
8、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首。
9、在 *** 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
10、郑码:LKJK,U:9EE5,GBK:F7F4
11、笔画数:20,部首:黑,笔顺编号:25431211444441251234
七、髡怎么读
部首髟部,部外笔画3画,总笔画13画。
五笔DEGQ,仓颉SHMU,郑码CHGR,四角72212。
结构上下,电码7562,区位8753,统 *** 9AE1。
笔顺:一丨一一一フ丶ノノノ一ノフ
1、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
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亦作'髠簪'。指和尚和道士。
剃发并带上 *** 。古代的一种刑罚。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