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寓言重言卮言怎么读的一些知识点,和庄子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怎么读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藉外论之”是指“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别人称赞比被其父称赞更易令人信服,因为 *** 称赞儿子容易致人生疑。
其特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就其规则而言,即是“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在使用寓言时,当然是赞同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反对和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其是非必须由自己来主张和评定。
2.“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就其规则而言,即便年长却无才、无德、无做人之道者,其言论亦不能作为论说之论据。
其作用而言,即如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天下》篇所言“以重言为真”。
白话译文:此名人名言的论证形式与印度逻辑的“声量”、“圣言量”相似;但在形式逻辑里,则犯了“以人为据”或“诉诸权威”的错误,因而此“真”不是形式逻辑之“真”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里的“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虚构一个人的言语作为论证之理由;
(2)用真人虚构一个事件为论证之理由;
(3)用真人真事为论证之理由;等等。由此可见,它与先秦诸子的引用论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3.“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万物有其固有的本 *** 和作用,“卮言”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即为未经刻意思考,从而不带任何成见之言,即无心之言。
其规则是:在论证说理中,必须真实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须与物之本 *** 相一致。也就是说,“卮言”不能是主观言论,不能有价值判断,只要是合于事物本身即可。
由此看来,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卮言”论式要求不带有价值偏好等个人成见,是一种事实陈述。
在庄子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就其作用而言,即要强调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作用。
一个语篇的主要论说方式有三种,三者所占比例为:整个语篇都是“卮言”;语篇的十分之九为“寓言”;语篇的十分之七为“重言”。
用逻辑学类与类的关系看,在一个语篇里,“卮言”、“寓言”、“重言”三者的外延关系为:如果“寓言”真包含于“卮言”,“重言”真包含于“卮言”,“寓言”与“重言”为交叉关系。
那么,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寓言”、“重言”外延之和必小于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
从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其中在“卮言”论式里,所包含的“寓言”、“重言”是主要论式,另外还应有其他论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论式研究
二、卮言 重言 怎么读
1、卮言:【zhī yán】亦作“巵言”(古代一种盛酒器)。自然随意之言。一说为支离破碎之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2、重言:【chóng yán】谓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意味深重,语重心长的话。再次说。口吃。修辞方式之一种。
3、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 *** 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三、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藉外论之”是指“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别人称赞比被其父称赞更易令人信服,因为 *** 称赞儿子容易致人生疑。
其特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就其规则而言,即是“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在使用寓言时,当然是赞同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反对和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其是非必须由自己来主张和评定。
2.“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就其规则而言,即便年长却无才、无德、无做人之道者,其言论亦不能作为论说之论据。
其作用而言,即如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天下》篇所言“以重言为真”。
白话译文:此名人名言的论证形式与印度逻辑的“声量”、“圣言量”相似;但在形式逻辑里,则犯了“以人为据”或“诉诸权威”的错误,因而此“真”不是形式逻辑之“真”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里的“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虚构一个人的言语作为论证之理由;
(2)用真人虚构一个事件为论证之理由;
(3)用真人真事为论证之理由;等等。由此可见,它与先秦诸子的引用论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3.“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万物有其固有的本 *** 和作用,“卮言”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白话译文:即为未经刻意思考,从而不带任何成见之言,即无心之言。
其规则是:在论证说理中,必须真实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须与物之本 *** 相一致。也就是说,“卮言”不能是主观言论,不能有价值判断,只要是合于事物本身即可。
由此看来,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卮言”论式要求不带有价值偏好等个人成见,是一种事实陈述。
在庄子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就其作用而言,即要强调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作用。
一个语篇的主要论说方式有三种,三者所占比例为:整个语篇都是“卮言”;语篇的十分之九为“寓言”;语篇的十分之七为“重言”。
用逻辑学类与类的关系看,在一个语篇里,“卮言”、“寓言”、“重言”三者的外延关系为:如果“寓言”真包含于“卮言”,“重言”真包含于“卮言”,“寓言”与“重言”为交叉关系。
那么,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寓言”、“重言”外延之和必小于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
从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其中在“卮言”论式里,所包含的“寓言”、“重言”是主要论式,另外还应有其他论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论式研究
四、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这种器物,虚空无底,多少水注进去都会漏下来。庄子用漏斗来比喻,意思是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无成见,就好像从一只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样。他只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东西通过他这只“漏斗”给漏下去。
2、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先贤或当世名人的话,来论证要讲的道理。“重言”的关键是这个“重”字,这个字有两重意思,一是重量级的人物,二是重量级的语言,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3、庄子很了解世俗人心,同样的道理,普通人讲出来可能没人听,但如果是圣贤讲的,那就不一样了。庄子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 *** 一般不给自己的儿子做媒介绍对象,为什么呢?“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儿子是自己的好,当爹的对女方夸耀自己的儿子怎么出色,总不如让媒人夸耀更能让女方相信。
4、所以庄子在他的书里搬出来许多圣贤,尧、舜、禹、文王、周公等等,不过在他书里的文王不是真文王,周公也不是真周公,甚至孔子、颜回也都是用真名来假托其事。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