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朱楩怎么读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朱楧怎么读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岷王朱楩怎么读
岷王朱楩的读:mín wáng zhū fán。
成语岷王朱楩的出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牧斋小说》。故事梗概如下:岷王是明太祖朱棣的嫡长子,朱楩则是朱棣的庶长子,岷王晚年时身体不好,朱楩前来探望并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人而无仁,如 *** 。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像野兽一样。岷王对朱楩的才华和见识感到非常赞赏,于是将自己的玉玺交给朱楩,表示将王位传给他。后来朱楩辞让给弟弟朱棓,朱棓即位后,尊岷王为皇太叔。
岷王朱楩成语寓意长子让位于庶子,或者比喻有志向高远、心胸宽广的人不计较身份和名利,愿意让位于更优秀的人,表现出一颗谦虚、豁达和大局意识。
这个成语主要是用来形容人们志向高远,具备大气魄和博大的胸怀,愿意退让给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种行为体现了崇高的品格和追求大道的精神,也表现出一种儒家思想中的兄弟义,即以仁爱之心相待,甘愿退隐让贤,不争名利。
1、他以岷王朱楩为榜样,宁愿退居幕后,也不争 *** 力。
2、这位领导者展现了岷王朱楩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利益,而是秉持着大局为重的原则。
3、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传承岷王朱楩的精神,以谦虚和宽容的心态与他人携手共进。
4、岷王朱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地位高低,都应该以仁心待人,学会退隐让贤。
5、他的行为展示了岷王朱楩舍我其谁的气概,受到了大家的钦佩和尊敬。
6、当他宣布退位时,展现了岷王朱楩舍我其谁的胸怀和高尚品德。
7、在历史长河中,岷王朱楩的故事被视为仁爱和谦逊的典范。
8、这个团队的领导者以岷王朱楩为楷模,倡导团结互助的精神,使团队更加和谐高效。
二、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 *** *** 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以后历代蜀王均为朱椿后裔。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同年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城破时,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漱投井 *** 。明蜀王国灭亡的甲申年,蜀王后人的一支在广汉定居。数代之后,有一对叔侄自广汉来到彭州白鹿场谋生。彭县志记载的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
在白鹿场乡志上记载有朱益淳,他有五子,其中一个是朱三益。朱三益善于经营,靠茶叶发家,朱氏家族从此成为当地望族。朱三益妻杨氏育有七子二女,三子朱居儒,妻令狐氏,有二子。长子务仁妻王氏倾全力送儿子读书,改变子孙命运。长子朱穆雍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留此工作,他和妻王惠云有五男二女,朱清时院士即为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 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 *** 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 *** (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 *** ,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 *** 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 *** 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 *** (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 *** 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自称为蜀王后裔,他是成都人,说自己是“端居务穆清”的“清”辈。
江西省有许多姓朱的人,确实是宁王朱权后代, *** 初,曾经续编了朱氏宗谱,在江西省博物馆有藏。按“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字辈起名,有许多人叫朱亲某、朱衷某的。
广西桂林附近,许多人是靖江王的后代,“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叫朱袭某、朱芳某的很多。
山西的霍州,有个大地主庄园叫朱家大院,在朱家的家谱上曾说,其祖先叫朱连科,是代简王朱桂第七子怀仁王朱逊焴的后代,还说在山西有“朱十门”之说,即朱桂的十个儿子在山西后代很多,是名门望族。山西省应该有很多明室后裔。
*** 是岷王朱楩的后代。泰国也有朱姓,按清史上说的,永历帝被捉时,岷王子等八十人逃往暹罗,那么泰国的朱姓应该是 *** 的本家。
另外,清军 *** 后,在 *** 的朱明后裔,全部被遣送回 *** ,据说是安置河南,不知后来如何。
三、祁承火業的“火業”字怎么读
1、绍兴是名士之乡,许多乡贤名姓事迹,绍兴人如数家珍,而晚明祁彪佳的 *** ,大藏书家祁承火業,却往往被那个“火業”字所难,认不得,读不出。查字典,许多字典又不收,好不容易找到《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则把它解释为是“熯”字的误字。“熯”字本读“hàn”,意义是“热”、“燥”、“烧”、“烤”;又读“rǎn”,意义为“敬”,是它作为“戁”字的通假字的读音。但是,无论如何,“火業”字读“hàn”、读“rǎn”都是“熯”的错字。字典可能有字典的道理,不过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堂堂学者的名字,竟会用了一个 *** ,这叫人如何相信呢?而且一个有 *** 的名字,荣登进士金榜,昭示天下,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2、不妨看看古人使用“火業”字的实例:
3、元末诸暨大诗人杨维桢《古剑歌》:
4、“古剑古剑元非铁,亦非干将与镆鎁。自从 *** 铸成来,出鞘入鞘何生灭。辉天火業地不须磨,肃气凌凌凛霜雪……”明眼人一看便知,诗中的“火業”和“熯”字的意义,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5、宋代文学家石介有一篇《庆历圣德颂》,序云:
6、“窃拟子愈辄作《庆历圣德颂》一首……臣子之心亦欲使陛下功德炜火業昭于千古。”
7、很明显“炜”和“火業”是同义连用。再在其他版本中,“炜火業”也写做“炜燁”,更属于同义替代。
8、可见“火業”字是“辉煌”意思,怎能认做是“熯”的错字?可惜字典疏忽了。
9、再说,祁氏迁入山阴,自四世始,代代有人中进士,算得上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祁承火業 *** 祁汝森,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自然寄托着薪火相传的厚望。一名祁承火業,一名祁承勋,希望兄弟俩能够继承发扬祁门的辉煌和功勋。如果“承火業”读解为“承熯”,不要说是用了 *** 为人嗤笑,就是取名用意上也令人发噱。
10、从常识讲,古代孩子名是父母取的,字是 *** 加冠时起的,字和名的关系非常之密切,一般是字用来解释名。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祁承火業,名火業,字尔光。光与火業意义互相映发。换句话说,承火業就是继光的意思,正是表达“由尔(你)光大祖上之光”的希望。
11、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名字美好,尤其是文化人。因此,史册中从来不见有“熯”这样意义不雅训的字来作名字的。而用“火業”字取名光耀宗族的,倒是有许多名至实归的例子。
12、《山东通志》中,历代有人用“火業”字取名荣登金榜,比如:南北朝的郗火業、刘文火業,直到明代还有李火業、陈火業、张火業……甚至朱明皇族,也用上“火業”字取名。《续文献通考》记载:朱元璋庶十八子朱楩的后代,第八世取名依次为“定耀、定光、定燑、定火業、……”这些兄弟们的名字,意义个个都和光明辉煌相联系。怎么能相信同时代的祁承火業,他的“火業”是另类呢?
四、朱元璋的四个儿子的名字读什么
1、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2、朱樉shuang,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3、朱棡gang,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4、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5、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6、朱榑(13 *** 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7、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8、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9、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10、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11、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12、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13、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14、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15、朱�1�9,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关于朱楩怎么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