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广州湛江天气和广东湛江现在的天气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广州湛江天气以及广东湛江现在的天气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暴雨致广州提前多少天入汛
今年一直羞羞答答下雨的广东爆发了,18日到19日早晨,广东多地出现了大雨到暴雨。受强降雨影响,3月18日广州入汛,较常年偏早19天,是2001年以来第二早。
具体如下:18日到19日早晨,广州、佛山、肇庆、清远、湛江、茂名、 *** 、云浮等市出现了大雨到暴雨。
“19日前后降雨较明显”、“18日傍晚到19日降水较明显请注意防御”、“局地可能伴有雷电和短时强降水等对流 *** 天气”…多日的阴雨雾天气笼罩羊城。18日下午,强雷雨云团如约靠近广州,16时前后广州各区陆续发布今年首个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7时至19时强雷雨携大风自西向东横扫广州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随后风雨虽有所减弱,但降水仍陆陆续续地坚持到了19日白天,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录得全省更大雨量114.8毫米(大暴雨量级),成功拿下今年以来范围更大、强度最强降水过程的头衔。
据广州气象部门统计,18日下午至19日中午,全市78%的监测站录到了大雨以上降水,其中45%达暴雨量级。过程期间广州气象部门共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9区次,暴雨 *** 预警信号6区次。
此次降水过程直接导致我市入汛监测 *** 站超过半数日雨量达开汛标准,3月18日广州入汛,较常年(4月6日)偏早19天,为1961年以来第六早,2001年以来第二早,仅次于2009年的3月5日。
雨还没完,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受偏南气流影响,今明两天雨雾天气维持,降水强度减弱;22-23日又有一次明显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周末多地仍有大到暴雨。
气象部门提醒,目前广东已逐渐进入雨季和强对流高发期,气象专家提醒,汛期是降水的集中期,也是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对流的频发期,而且春季天气节奏变化快,请广大市民密切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做好防御应对;近期多雨雾天气,能见度低,注意交通安全及防滑防潮;注意防御连续 *** 强降水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日,粤北市县阴天有中到大雨,其余市县阴天有小雨局部中雨。我省大部有(轻)雾。
21日,我省大部分市县阴天有小雨和(轻)雾。
22-23日,我省自西向东将又有一次明显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
二、湛江港自然条件
湛江港的自然条件独特,风向主要受季节影响。每年2月至4月盛行东风,4月至9月转为东南风,而10月至次年3月则盛行北风。值得注意的是,5月至11月间,台风频繁侵袭,其中8月至9月尤为显著,平均每年影响本港5至6次,更大风速可达到惊人的50米/秒。
降水方面,年平均降水量为1567.30毫米,4月至9月为雨季,其中8月降水量最多,单日更大降水量可达351.10毫米,历史上记录的更大降水量为2411.30毫米。
雾况方面,年均雾日大约有25天,多集中于1月至4月,尤其晨夜时分雾气较浓,但通常在上午10时后会逐渐消散。
气温方面,湛江港的年平均气温保持在23.1℃,更高气温可达38.1℃,更低气温为2.8℃,其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9℃,而1月则是全年最冷,平均气温15.5℃。
潮汐方面,湛江港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每日有两次 *** ,潮差较大,可达4至6米,平均 *** 位4.33米,低潮位2.04米,最 *** 位可达7.09米,更低潮位为-0.65米,平均潮差为0.57米。
潮流方面,潮流方向与航道方向基本一致,退潮时流速通常快于涨潮,进口航道更大流速,涨潮时为1.54米/秒,而退潮时则为1.95米/秒。
港内的波浪较为平稳,一般波高0.3米,更高可达0.8米,但在台风天气下,浪高通常不会超过1米。这样的自然条件为湛江港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为其船只安全提供了独特的考量。
湛江港前身为“广州湾”(也是湛江旧称,湛江曾沦为法国殖民地)位于中国 *** 最南端的广东省雷州半岛(湛江市),东临南海,南望海南岛,西 *** 部湾,北倚大西南。湛江港素以天然深水良港著称,是中国 *** 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是中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货物的出海主通道,是全国20个沿海主要枢纽港之一,现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三、广东省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广东省各地由于纬度、距海远近和地形的不同,各地气候有一定差异。首先,广东省年均气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从粤北平均气温 19℃升至西南雷州半岛的 23℃。从北至南各地平均气温分别为:韶关20.3℃,广州21.8℃,深圳22.4℃,湛江23.1℃。夏季广东各地都处于高温天气,7月份平均气温都在 28℃~ 29℃左右,南北差异不大。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夏季风来自热带海洋,温暖湿润气流长驱直入,全省各地普遍多雨,很少酷热天气。按平均气温高于 22℃为夏天计算,西南部雷州半岛夏季长达 7个月,往北夏季天数减少,珠江三角洲夏季 6个月,粤北夏季有 5个多月。1月份是全年气温更低的月份,广东省内冬季气温差别较大,其规律仍是从北到南逐步升高。1月份平均气温从粤北的 9℃逐步升高到雷州半岛的 16℃,南北相差 7℃。广东全省 1月份气温大多数都在 10℃~ 20℃之间,一般来说温暖宜人,但每年有 5~ 6次北方寒潮(24小时内气温下降 10℃以上)侵入,影响全省 *** ,所以广东冬天也偶有奇寒,有霜冻现象。寒潮从北至南逐步减少,极端低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北部连县极端低温为-8.9℃,韶关为- 4.3℃,广州为 0℃,深圳为 0.2℃,湛江为 2.8℃。英德以北山区霜冻期有 60天以上,往南霜冻期逐步减少,英德以南至西江——清远——紫金一线之间,霜日约 30天,南部沿海地区霜日一般只有 1~ 10天,早上偶有轻霜。按每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 10℃为冬天计算,广东没有气候学严格意义上的冬天。广东省各地热量分布也有所不同,年辐射平衡数值北部为 54千卡/平方厘米,依次向南递增,达到 65千卡/平方厘米。全省除粤北连山外,绝大部分地区日温≥ 10℃的连续积温都在 6000℃~ 8000℃以上,10℃的持续期一般超过 300天。
由于受各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地形多样、地势多变,产生了区域 *** 小气候和垂直气候的变化。随着海拔的增加,各种气候因素一般都呈规律 *** 变化,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降水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广东省北部山区各县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0.61~ 0.72℃/100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气候上各地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山地小气候。高大的山脉往往是气团和锋面活动的障碍,在山脉的东南坡面往往为多雨区,而西北坡则为少雨区。另外,由于山脉的影响,在冬季由北向南入侵的冷空气受山地阻隔而下沉,使温度降低,在向南开口的盆地或倚北地形,冬季高峻山地阻挡冷空气南侵,夏季承接东南季风带来的丰富的热量和降水,因而这些地方往往形成温暖湿润、年变化较小的良好小气候。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南岭山地,向南逐渐降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广东的山地均属于中低山地,以东北至西南走向为主,其次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相互形成弧形山地,只有少部分为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北部山地为南岭山地,东部山地大多由与海岸平行的山脉组成,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排开。丘陵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相连成片,是山地的延伸。盆谷地交错分布于山丘之间,多由地质构造凹陷和断裂经剥蚀和冲积而成,其走向往往与山地走向一致。较大的山间盆地主要有粤北的南雄、韶关、连州、星子、英德等盆地;粤东的灯塔、兴宁、梅县、五华等盆地;粤西的怀集、罗定、新兴、阳春等盆地。广东省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江河的下游,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主要有位于东、北、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全省更大的平原,其地势低平宽广,水网密布;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还有粤西的鉴江平原和漠 *** 平原。
从广东省的光热资源分布和地形走向可以看出,广东省光热资源随着地形的走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背风面到迎风面、从阳坡到阴坡,总体上具有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广东省光热资源自东南部的雷州半岛至潮汕平原连线到西北的清远北部、韶关、肇庆西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水稻是广东省大宗粮食作物,也是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的基准作物。根据国家计算出的广东省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分析广东省水稻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不难看出,自东南部的雷州半岛至潮汕平原连线到西北的清远北部、韶关、肇庆西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其分布规律与广东省光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韶关市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突高的小异常,也与韶关盆地小气候异常相吻合。
土地利用水 *** 映农用地潜力的发挥程度,由于不同标准耕作 *** 二级区的更大产量不一样,虽然相同二级区内和更大产量水平相近的二级区间的土地利用系数的高低反映了指定作物产量水平的高低,但更大产量水平差异较大的二级区之间的土地利用系数的高低仅反映各地农用地潜力的发挥程度。从广东省二级区更大产量及更大“产量-成本”指数表可以看出,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地区水稻的土壤生产潜力更大,接近 700千克/亩;其他二级区之间相差不大,在 630千克/亩左右。考虑到冬种作物,潮汕平原的冬甘薯的更大产量远远高于其他二级区,造成潮汕平原水田粮食作物的更大产量高居省内首位。
广东省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70%左右,水稻是全省的大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旱地仅占 27%左右,主要分布在湛江和清远,其他零星分布在省内各地。因此,水田利用水平的分布规律基本 ***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水平的分布规律。纵览广东省水田利用系数等值区表,可看出全省水田利用水平有以下分布规律:
(1)粤北二级区(除部分石灰岩地区)、粤中南二级区、粤西南二级区以及粤东沿海二级区的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水稻耕作栽培技术成熟,经营管理水平高,投入高,作物单产水平高,水稻平均单产可达 440千克/亩左右,土地利用水平居全省中上水平。其中,高州市、信宜市、南雄市、仁化县、梅县、梅江区、兴宁市水稻平均单产达 550千克/亩以上,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大于 0.75,是广东省高产、稳产地区。
(2)潮汕平原二级区平原由韩江、榕江、练江下游冲积而成,是省内第二大平原,区内除惠来外,农业生产集约程度高,水稻平均单产 480千克/亩左右,其中,揭阳的榕城、揭东、潮州的潮安水稻单产大于 500千克/亩,是省内著名的农业高产区。但是由于该二级区水旱作物的更大产量位于全省之首,导致该区的土地利用水平仅处于全省中上水平。
(3)雷州半岛地区(湛江地区)、石灰岩地区(英德、连山、乐昌、乳源县、清新北部等)以及部分山区县(大埔、陆河、揭西等)由于水源缺乏或土壤条件较差,受土壤条件和水利设施不足的 *** ,土地利用水平低下,水稻平均单产仅 360千克/亩左右。尽管雷州半岛地区是广东省光热条件更好的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但因降水少、蒸发大、水源缺乏,水稻产量水平低下。
(4)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虽然地处广东省更大的河流冲积平原,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水稻耕作栽培技术成熟,历史上曾是广东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但近十几年,随着 *** *** 的发展,该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受比较利益的影响,农民粮食作物种植粗放,水田基本不冬种,土地利用水平偏低,水稻平均单产水平只有 360千克/亩左右。
(5)佛冈、清远、清新、龙门、五华、丰顺等处于粤北和粤中南两个二级区的过渡区,划为粤中南二级区。由于两个二级区熟制和更大产量不同,粤北水田为两熟,粤中南为三熟,造成虽然与相邻的县(区)水稻产量水平相差不大,但却处于相邻的两个等值区。
农用地经济系数反映农用地生产经济效益水平,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效果评价。农用地产量高,效益不一定高。因此,农用土地经济系数与农用地质量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呈正相关关系。水田经济系数的分布规律基本 *** 广东省农用地生产的经济效益水平分布规律。广东省水稻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费用和用工作价两大部分组成,物质费用主要包括 *** 秧苗、农家肥、化肥、农膜、 *** 、畜力、机械作业、排灌、折旧、小农具购置修理和其他费用,根据广东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分布在全省上千个农户多年的调查数据,常规水稻的物质费用平均在 170元/亩左右,各地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用工作价取决于用工量和劳动日工价,全省劳动日工价平均为 18元左右,地区劳动日工价介于 14~ 28元;用工量平均 12个左右,各地用工量在 6~ 18个之间变化。全省常规水稻平均生产成本为 380元/亩左右,珠江三角洲二级区由于用工量少,生产成本为 360元/亩左右;粤东沿海二级区平均为 365元/亩左右;粤西南二级区平均为 390元/亩左右;潮汕平原二级区平均为 400元/亩左右;粤北、粤中南、雷州半岛二级区平均为410元/亩左右。综合全省水稻产量和投入水平,可看出全省水田生产效益水平有以下分布规律:广东省北部土地经济系数普遍较高,基本在 0.6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区土地经济系数普遍较低,基本在 0.6以下。粤北二级区经济水平不太发达,农 *** 要以土地为生,整体投入、产出水平都较高,经济系数基本处于 0.6以上。其中,连南、蕉岭、兴宁、梅县、龙川、翁源、梅江区、南雄等地的经济系数达 0.7以上。粤中部和南部地区,除高州、信宜、高要、揭东、揭阳、番禺、封开、阳西、雷州、徐闻、海丰等地因为产量高或成本较低等原因经济系数大于 0.6外,其余地区经济系数基本小于 0.6,部分还不到 0.5。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广州湛江天气和广东湛江现在的天气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